读“无条件养育”有感
读“无条件养育”有感
“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的,还是损耗的,衡量的标准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的爱,又有多少有条件的爱”
在心理学课上,这句话特别令我深思:
*为什么无条件的爱能让关系越走越近,越亲密,越滋养?
*为什么父母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人与人之间很难做到“无条件的去爱对方“?
读完“无条件养育”这本书,终于有了答案!
1、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我对你好,我之所以爱你,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这种爱和你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你成功与否,听话与否,表现良好与否,美丑与否,我都毫无保留的真心爱你!我对你的爱是因为“你是谁,而不是你做了什么“
2、什么是有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就是我对你好,之所以爱你,接受你是有条件的,你必须达到这些条件(懂事礼貌,成绩优秀,取得成就,听话乖巧----)我才会给你想要的,如果达不到,我就不给。
这种爱和“你是谁“毫无关联,和”你的行为表现“紧密相连
举例:
一个10岁的男孩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因为同学比赛不遵守规则抢跑,特别愤怒,跑上去就从身后狠狠的推他一把,同学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头磕破流血了-----
回到家中,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会怎样对待推人惹事的孩子?
1)气愤的批评教育一番,或惩罚一下:面壁思过/晚饭别吃了,“以后再这样冲动打人,爸爸妈妈不喜欢你,老师也不喜欢你,同学也讨厌你“----
2)关注倾听他的感受,情绪,推人的原因,(抱抱孩子,此时他也很害怕)
“你能真实的告诉我们这些心理话,爸爸很欣慰,也很爱你。你看到同学不遵守规则很愤怒,很着急,爸爸理解你的,我也会和你一样。直接上去把他推倒,这个做法你觉得是否妥当?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制止同学这种不良行为吗?-----
第一种:是秉持“有条件的爱“的理念的父母
有条件的爱,关注焦点是孩子外在的行为,孩子愤怒推人的行为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你犯错推人了,所以爸爸不爱你,不喜欢你,要惩罚你。透过惩罚,让你以后不再重犯,听我的话,这是一种带着控制的爱
第二种:是秉持“无条件的爱“的理念的父母
无条件的爱,关注焦点是孩子内在全面的身心(包括各种理由,想法,感受,需要)无论你犯了怎样的错,我们都爱你,并且愿意和你一起并肩解决问题。这种爱是不加控制的!
作者科恩多年调查研究发现:
为得到家长/老师认可而必须达到某些条件的青少年,最终会变得不喜欢自己,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会创造一个“假我“,(装扮成一个家长会爱的人),这种为赢得认可铤而走险的绝望做法导致孩子变得抑郁和无助,与真正的自己失去联结。得到的爱(支持)的条件越多,他们越不知道自己是谁,自我价值感越低。习惯了有条件的爱的孩子,成年后,很难相信自己,很难遵循自己的感觉做事,更无法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当一个人的价值感建立在是否迎合自己/他人的期望时,会特别患得患失,小心翼翼,也特别容易陷入焦虑,暴躁,绝望!
这让我想起了前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件“,吴谢宇,在老师邻居同学眼中堪称完美的学神,成绩好,人缘好,兴趣广,喜欢打篮球,喜欢帮助同学,他就像偶像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清秀的外表,极高的智商,温暖的内心,谦逊的态度,这样的完美男神怎会把相依为命的母亲杀死?此刻,有些理解了。也许,他活得太压抑了,为了母亲的极高的期待,为了家庭的希望,身心分裂的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母亲的爱,对他是沉重的枷锁,一辈子都看不到希望!把母亲杀死,才能自由的呼吸,挣脱黑暗的牢笼!
3、可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无条件的爱很少,有条件的爱处处皆是,如此盛行?
@ 父母长辈的影响:
我们就是这样被养大的,父母教会了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的范例,不自知的情况下,我们无意识的接受并复制着这样的养育模式,还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毫无问题(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不打不成器,严是爱宽是害,胡萝卜加大棒法管用)
@ 有条件的管教法,用起来立竿见影,简单有效
“你再哭,妈妈就不给你买玩具,妈妈生气了”
“这次期末考不到前10名,暑期不准出去踢足球了,爸爸不带你旅游了”
“如果你不关掉游戏,周末就别想去参加同学聚会”---
在这样的条件威胁下,孩子自然害怕,不管是否情愿,还是默默服从父母的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达到对方的期待。这种方法说实在话,很好用,不费力,让父母特有成就感。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不会立即显现,没有看到不良后果的我们会再次毫不犹豫的使用这些养育技巧
@ 家长对自己养育孩子能力的恐惧和担心
这是对自己“无法养育好孩子“的“恐惧“”怀疑“,以为设置了很多的条条框框,让孩子不越雷池,一切尽在把握中。因为失控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永远在控制局面。
@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定位
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我的私有财产,他的人生需要我来设计,我要替他安排好一切,免得他走弯路,受苦。秉持这种关系定位的父母,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得听我的,按我的要求成长,才会有好的结果,我比孩子有阅历,有经验,有智慧,养育过程中自然而然设置很多“对孩子好”的条件!
以上四点原因使有条件的爱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盛行,当然,其身后也有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思想的影响
这种有条件的爱的模式,不只是在亲子关系中,恋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能看到它的踪影!
4、那怎样才能做到“无条件养育”呢,无条件养育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1)不对孩子做有条件的表扬和奖励
当孩子服从或取悦我们的时候,给以表扬奖励,这依然是有条件的爱。取而代之的是没有特别理由的送给孩子一些礼物,拥抱----(只是因为你爱他们)
2)不带评判的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感受
关注孩子的行为,对他的行为感兴趣,这要比我们在孩子成功表达认可更重要
简单的不带评价的描述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他了,会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爱!
“我看到你今天很早就起床了,在认真的读英语“。
“妈妈做饭,你帮忙摆好桌椅,筷子,这样我们就能快点一起吃饭了“!
“你怎么想到下车时,帮那位老奶奶提箱子的“?
“哼着歌儿进了屋,感觉你心情不错,可以和我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吗“?
3)多提问,反馈,少评价
多问孩子对自己行为的感受,想法,会促使孩子做有用的反思,并且知道取得成功/失败的原因,这样会刺激孩子取得更大进步,促进他对做事本身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得到表杨
无论他做了什么,我们只是给以中正的反馈,不轻易去评价他
举例:看完孩子写的论文
不要说-----“你的论文写的不错!----
试着说:---“你怎么想到一开头就这样抓住读者注意呢?
不要说-----“小宝儿,把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就对了,你是个爱分享的好孩子“
试着说:----是什么让你决定把自己的玩具和丽丽一起玩的呢?你不用必须这么做啊?
4)当孩子的行为令人生厌愤怒时
把焦点放在某个具体行为的错误上(你刚才和奶奶说话的态度很不友好),而非批评他本身有问题(你这孩子对人没礼貌)帮助孩子看到他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如何伤害别人的感情,让别人害怕难过的
不要说:“我对你不顾他人的行为感到失望”
试着说:“把危险的化学试剂带到学校,会让同学们感到害怕,让老师担心不安,万一发生事故,生命安全都严重受到威胁”-----即使批评也要尽量温和有礼,不能歇斯底里的怒吼,让孩子恐惧害怕!
5)尊重孩子,给孩子更多做决定的机会
孩子感受自己受尊重时,才会更容易尊重别人(包括你),让孩子学会做选择,做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长大后他也会有自己的主见,不会人云亦云,迷失自我
6)专注长远目标
人之所以偏离方向,随波逐流,是因为看不到长远的目标,被眼前的琐碎事物影响和左右。
问自己:我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不断的发问,经常反思。如果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既能自己去创造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然会有的磨难和痛苦的人,那么我们就不会强迫孩子某一刻的服从,也不会高高在上,对孩子指手画脚,更不会为了一时的痛快奖励或惩罚!孩子打翻了牛奶,忘记了家庭作业,考试不理想,这些事情与宏大的目标比起来,就不那么要紧了!
7) 永远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关系决定生死,关系决定健康,关系决定幸福,亲子关系的质量影响着人的一生的生命质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行为如果让亲子关系变得恶化,疏远,崩塌,都是不值得的
为人父母,和孩子“无需计较对错“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当孩子感觉足够安全,足够被爱,遇到再大的困难/问题时,他们更可能主动来找我们,一旦他们信赖我们,相信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会陪伴支持他时,我们说的话,他才愿意听,照着做!
8) 不说没必要的不,不死板,不要匆匆忙忙
如果不是绝对的迫不得已,请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尽可能多说说”是“,即使不支持孩子,也要告诉你拒绝的理由!
允许孩子去探索世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在特殊的日子里忽视规则,偶尔睡个懒觉,吃点喜欢的垃圾食品,不舒服时好好休息,不必完成既定的作业----
不必死板的对待孩子,灵活变通,根据不同的环境,心境,孩子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尽量不去催促孩子做事,放慢脚步,等等孩子,尽情享受与孩子共处的时光,以他们喜欢的舒服的节奏,成长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父母抱持无条件的爱
以上八点对照一下,我过往对儿子的养育过程,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没做到?有了这些参照标准,心中也有了改进完善的方向!
5、书读完了,有些欣喜也有些担忧,欣喜的是:过去自己坚持的一些育儿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共鸣。我坚持孩子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是最宝贵的财富,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基石,孩子独立自主快乐幸福是最重要的目标----
因此,当别人在课外补习时,我带他健身旅行,开拓视野。当孩子功课紧张作业超负荷时,我给老师电话沟通,让他好好休息睡觉;当别人成绩优秀名列前茅时,我告诉他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成绩,努力了就好!
担忧的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孩子的全部目标是为将来做准备,让孩子掌握知识,考试优秀,将来上好的学校,谋一个好的职业,过体面的生活。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作业,成绩上付出了极大的心血,钱财,充满着期待和焦虑,唯恐自己的孩子被抛在了同龄人的身后,唯恐孩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成为社会的底层。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