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婚姻育儿婚姻家庭篇

你确定奖励是在表达爱吗?

2018-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刘超宁

先来讲两个小故事吧。

故事一:礼物

“妈妈,我好想要一个小海豚。”

“可以,不过我们需要节日的时候才能买礼物。”

三天后……

幸福抱着自己粉粉的小海豚玩偶瞪着汪汪的大眼睛好奇的问我:“妈妈,今天是节日吗?”

“今天不是节日。”

“那你怎么给我买了这个小海豚呢?”幸福不解的问。

“因为妈妈觉得你实在太喜欢这个小海豚了,妈妈就想给你买了。这是妈妈送给你的礼物。”

故事二:奖励

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

孩子在这次考试中取得了特别好的成绩,父亲特别开心。

于是决定买一个孩子心仪已久的玩具作为奖励送给孩子,奖励他这段时间的用功学习。

奖励不等于礼物

两个场景,两个孩子都得到了自己心仪的礼物,孩子都因为愿望被满足而欢天喜地,结果看上去一样,但真的一样么?

故事一:妈妈因为爱孩子,送给孩子礼物,希望让他开心,通过礼物向孩子表达了妈妈对孩子的爱,孩子收到了妈妈对他满满的爱;

故事二:爸爸因为爱孩子,把礼物当成奖励,希望孩子开心,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继续用功读书。孩子收到的除了礼物应该还有压力吧,一份以礼物之名掩饰下的“继续好好学习”的压力;至于父亲的爱,不知孩子能否体会。

相信故事二里的父亲想要传递给孩子的是自己对孩子满满的爱,却因为把礼物变成奖励最后爱也变了味道。同是礼物,因为表达的方式,送出礼物时的期待和目的不同,它所传递的内容竟那么截然不同。

想起安心老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中国区第一位督导)的话:

- 奖励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因为孩子做的好,你才送他礼物作为奖励,那么这份爱就是有条件的爱,做到了才值得被爱,做的不好就不值得被爱。

- 礼物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

当礼物变成奖励,它所传递的便是有条件的爱,以及这份奖励背后的目的。

经常被奖励的孩子会怎样?

你奖励过孩子吗?恐怕没有哪位父母的答案是否定的,奖励于我们的生活太常见了,甚至我们就是被带着父母的奖惩和社会的奖惩长大的。

对于那小小孩来说,奖励一颗棒棒糖,一块小蛋糕,一个小玩具,可以帮助父母轻松达到自己的目的。奖励变成了我们操控孩子的一个手段,这里面没有爱。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习惯奖励的父母也会逐渐发现,奖励越来越不好用,孩子会提出让父母越来越难以满足的要求和条件,而父母也会因为奖励越来越难以达到目的陷入深深的焦虑以及对孩子的指责。

奖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所做之事并非为自己而做,而是为父母而做,因为自己帮父母完成了他们的期待,父母才会奖励自己。当孩子完成一件事的动力全部来自于奖励这个外驱力,而非发自内心的内驱力时,孩子体会不到完成一件事或达到一个目标的快乐和成就感,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如何获得奖励上。但可怕的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父母总有无法满足孩子欲望的一天。

奖励从何而来?

对待孩子的养育,父母为什么会生发出奖励和惩罚呢?

因为父母对于孩子拥有天然的权威,从小婴儿开始,我们便掌握着孩子的生死资源,我们可以肆意地使用权威对孩子进行奖励或惩罚。因为使用奖惩可以很快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省事,见效快,但奖惩带给孩子的影响和隐患我们却被我们忽视了。

埃尔菲.艾恩在《奖励的惩罚》一书中写道:“奖励与惩罚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而且这枚硬币还不值什么钱。”而安心老师提到:“这个不值钱的硬币就是权威,惩罚与奖赏是权威的两种形式。所有的奖励和惩罚其实都是一种操控,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

在奖励和惩罚里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变成了我们操控的对象。

克里希那穆提在《唤醒智慧的教育》里说道:“教育最本质的起点和最终极的终点,是尊重生命和了解生活的全部意义。当我们抛弃想要孩子成为这个或那个的野心和框架时,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自己内在的智慧。”

此时想到我挚爱的P.E.T.里的“零惩罚和零奖赏”。在亲子关系里没有权威,只有榜样的力量,父母真诚表达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并守住自己的需求和边界,孩子为自己的需求负责,父母负起自己需求的责任,即使没有惩罚和奖赏,我们依旧可以爱着前行并真实的接收到彼此的爱。

未来的日子里,继续“零奖惩”地努力践行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