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龙眠,绚美水磨湾
秋天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季节。每到秋天,我都会期待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算旧地重游,风景如昨,也会念念不忘曾经经过的每一道温暖的阳光,和每一缕拂面的朗朗清风。
我喜欢独自一人去乡间转悠,尤其喜欢骑着摩托车去山里随意兜风。有路的地方就骑车,无路可走了就弃车步行。山里面现在很安静,不少人在城区买了房子,年轻人大都已经移民山外了。只有恋着山、恋着土地、恋着老屋,上了年纪的人,还习惯住在山里。一则离不开春播秋收的庄稼地,二则图空气新鲜和清静。
座落在龙眠山腹地的水磨湾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安宁,世外桃源式的古村落。四面环山,一条宽宽窄窄的小河蜿蜒曲折地从山中流出,围绕着十几户人家的村庄缓缓而过。往村庄的西北方向而去,溯着小河去寻它的源头,是一片崇山峻岭,山的那边归属于黄甲镇的黄草尖。
十多年前我曾乘车到黄甲石板桥开始步行,记得是沿着一条小河,顺水而行,一直通到山谷中一个叫“彭尖”的小山村。当时陪我一同前往的一位当地彭姓朋友告诉我说,翻过村庄前面的这座大山就是水磨湾。可惜那年没有成行。我就想这么高的一座大山,进进出出不要说有没有什么危险,肯定是太麻烦。这让我对大山深处的水磨湾一直存有一种神秘、向往的心理。
后来,我从龙眠里面多次进山,沿着环湖公路,有意一路慢行。经过龙门、椒园、双溪、黄脉岭,从胡老屋往南面直接一个九十度的转弯,向着清浅的小河流来的方向前进。小河有多少道弯,路就有多少道弯,时而向右边隐入山坡的后面,时而又突然从另一侧的山脚转出来。不断的小桥流水、小桥流水,转过来,再折过去,当我们的眼前出现“石头湾”这个同样古色古香的小村庄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扑面而来。
这里离水磨湾只有约摸一华里的路程。环绕小村而过的小河,在秋天的水位不高,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床上、河滩里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这也是石头湾名字的由来吧。小河在崇山峻岭间腾挪迂回,从山的腹中流淌到这里时,据说转了有十来个弯,所以有人又给它取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十道弯。至于在相关史料上标注的准确名称“社坛”,究竟又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已经找不到答案了。
过石头湾,继续往西北方向转过一座山头,是一片开阔的山谷:水磨湾的全貌立刻可以尽收眼底。老屋依稀可见,人们在山谷中的田地里正忙着收割,这不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龙眠山居图》吗?敬畏天地,热爱山水,懂得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因此才能和这里的一草一木和谐共处,其乐融融。这些年也只有偏僻的地方,才能保留下这种最真实、最朴素的美,才能让呼吸通畅,让心情愉悦......
或许是才华有限,亦或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这些年来,我每来一次,都想着要替水磨湾写一篇文章,却又迟迟不敢动笔。惟恐自己拙劣的文笔反而亵渎了它的纯净与安宁,更不能对它的由来与历史妄加推测,胡乱想象。有人让我去找就住在水磨湾的程银生老人。说是有关水磨湾的疑问,他老人家是无所不知的。
水磨湾里最初的居民为“程”姓族人,后来又陆续加入了“黄”、“曹”和“张”姓等等外姓。他们的祖先当年不知是否因为躲避战乱,还是因为躲避匪患而匿入深山。也可能是因为太喜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而也来到大山深处构筑自己与世无争的家园。
我偏向于赞成后一种说法。因为有一个明清建筑风格的老院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院子中间用青砖砌有一只花池,花池上栽有一株茶杯粗细的牡丹。据介绍说,这株牡丹也已经有上百年的年头了。可惜今年来时,老屋的主人却已搬到城里去了,两扇大门紧闭。让我不免有些悻悻然,而心有不甘。
小村中心的老堂屋里有保存尚且完好的语录墙,记载了那一段“红色”岁月对这个偏远的山村也有所影响与冲及。在堂屋南边的屋摆上面,高高地矗立着一棵约一人合抱的松树。林业部门给钉的古树保护牌子上面写的树名是“罗汉松”,但是和我所知道的罗汉松没有一丁点相同之处,专业部门的专业人士不会是故意和他们自己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吧?(此处有疑问)。
最南头的茶厂,是以前的水磨湾小学改造而成。几位热情好客,大都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家正坐在茶厂旁的大石块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闲聊。其中就有我数次拜访而不遇的程银生老人。
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七十八岁的程银生老人曾于1957—1960年在桐中求学。他和我提到当年的史耀明校长,班主任胡志强老师。还有他的同班同学唐家奎、都康云......老人在我的一再请求下,拿出了他的一封荣誉证书,却婉言谢绝了我的合影要求,也很干脆地告诉我以前的老证件和老照片一件都没有保留下来。
我迫不及待地向他询问:环绕小村而过流向山外的小河为什么叫黄河呢?老人说也没有最正确的答案,最靠谱的就是因为绕过水磨湾,还有一个叫做黄庄的小村庄,而水磨湾的西北边正是黄草尖,而这和“黄河”的黄应该有一点牵强附会的联系吧。
至于水磨湾名字的由来,老人说就是因为几百年前这里的水磨而命名的。并且二十多年前在无意中还发掘到了从前的水磨旧址。他指引我找到当年水磨所在的位置,“舂米、磨粉、车水都不用人工,全靠河水带动”,我想象着农忙季节时吱吱呀呀,昼夜不停的水磨,不禁感喟先人们的智慧与技巧。那时候的河面应该也宽阔不少,水流更迅疾,这样才能带动水磨的转动。我为我能够考证水磨湾的真正由来而感到非常高兴,已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每次来总是会遇见不一样的风景,会感受到最原始、最质朴、最真实的美。它和江南地区的古村落截然不同,简单、低调,没有飞扬跋扈的门楼,也没有精雕细琢的石雕木刻。一些残存的老屋木柱穿坊,土墼墙壁,灰黑色的小瓦,正好和周边柔软起伏的山头互应,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存在感和舒适感。当然,如果能够点缀有一、两间精致一点的古建筑应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这也未尝不是一种风格,也可以说这也彰显了我们先人实用节俭、内敛含蓄的个性。
正是这种自然与传统,自然与现代趋于完美衔接的风景才是心灵最向往、最追求的意境。仅仅只是来自感官的美,而不能打动内心,是不能让心有所栖,心有所悟,心有所期的。
——秋天深了,秋天属于每一个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可以躺在向阳的山坡上,尝尝那些熟透了的野果子、野栗子,看看美丽的山川风景,拍拍自得其乐的照片,写写“深秋龙眠,绚美水磨湾”的文字......美好的一天就非常惬意、非常舒适地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