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16-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Loveausten

工作久了慢慢体味出一句话叫润物细无声。

大四的时候在学校机关实习,每天能穿梭在不同的办公室之间,能够接触到决策者,哇偶,好酷。对,最开始我们这些鲜菜都这么觉得,可具体分到办公室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打扫卫生,取报纸,接电话,送文件,打印……这些琐碎的不能再琐碎的事情居然占据了所有的时间成了我们的日常。久了累了,我们就吐槽白跑了几趟腿,打印文件出来又有问题,接电话接到火大等等;当然偶尔也能八卦是哪个学生违纪被处分,哪个教科书上的人物要来讲课;其实好奇心早已消磨殆尽。要是今天哪个老师不经意和谁多聊聊两句,我们都羡慕不已,那是不一样的一天啊。我们迫切的想学习新东西,可我们却被认为做不好眼下的工作,不是看不上眼下的工作。后来,实习期结束,实习学分到手,和老师们客气的道别了,谁都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上研的时候抱着偷懒的心情,用轻车熟路的姿态又提前去了学校机关实习。轻车熟路嘛,工作还是那两样,内务整理,日常工作。可是,什么似乎不一样了,突然之间诸如报纸的分类、文件邮寄的时间,封皮的书写格式,文件打印备份数量……等等琐碎的事情我被全会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带我的老师开始给我安排其他工作了。我开始订正文件,校对信息,参与组织会议等等,做着与办公室老师几乎相同的工作,是我因为我是研究生?不,真不是。

举个例子来说,每年的高考过后,招生咨询就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学校每年都会通过院系招录很多学生参与(本科生的比例更大),咨询分为办公室咨询及现场咨询。办公室咨询主要负责电话及访客咨询,现场咨询主要应对的是开放日大量的考生和家长。相比较而言电话咨询对人的考验更胜一筹。为什么?因为谁也不知道电话那头的考生的最真实的意愿以及他到底想问什么。每次电话咨询前都有资深的老师负责培训,这样的场景年年重复,但年年不同。以前本科时老师都说你们拿个本记一下,我们就记一下,要是不说,我们就在脑子里记一下,到了真正电话打爆的时候,卡壳的总是脑子里记一下的人。最初,每个人接电话,老师都会认真在旁边听,逐字逐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如何教会学生预判名次和比例。这样三两回之后,老师确定你能够基本正确的回答考生咨询了,你就算出师了。这个过程叫筛选。我看着一起培训的同学人越来越少,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能留下来。因为我接的电话最多,每次接完之后我都会迅速在word中提炼主要观点,无论会与不会都要咨询老师如何才算更准确的回答;在没有电话的空档会请求老师模拟练习;反反复复看招生简章,记住每个省份在成绩表中的位置,记住每个省份的计划录取数量……经验这个东西很重要,悄无声息的你就会了,可是这之前请用心从零开始。再后来,人手不够,我暂代老师的角色,留在办公室照看其他三个实习的同学。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我收获的是发现问题和归类问题,而这些工作的基础是良好的工作习惯,记录、整理、总结,看似琐碎的事物,只有系统化才能够高效。

以前总有人告诉我们,实习要去更好的单位,因为会有更好的平台,更多的资源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现在终于明白,如何借助平台使用资源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会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平台和资源本身教会我们的,这些要靠自己的“悟性”。没有什么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刻郑重地告诉通向成功的暗语,你要自己用心,不断发现线索,不同的总结,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关暗语。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