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人生,是在追求一种苦的满足

2022-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天才玉米肠

张爱玲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

在她的人生中,似乎充满了无数的苦。无论是童年,还是家庭,或者是爱人,都没有带给她更多的快乐。

这种苦,从她的作品中,文笔下,发泄出来,让大家认识了这个民国才女。“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悟,才让张爱玲写出了这样的文字?

《张爱玲传》的作者刘川鄂用40年的时间,打磨45万字,真正讲透了张爱玲的一生。从出生到去世,张爱玲这一生,在刘川鄂的笔下,尽情地展现出来。

她的苦,从纸张中渗透出来,让看着书的人,忍不住为张爱玲叫屈,终究是这个世界辜负了张爱玲。

01·童年的悲苦,是遇到这样的父亲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李鸿章的外孙,吃喝玩乐嫖赌,无一不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王朝的最后一代遗少中的一员;而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虽然出生于传统世家,但她是一个“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的新时代传奇女性。

张爱玲两岁时,全家搬到了天津。这套房子是英租界里的一座漂亮洋房,是爷爷当年结婚时买的。父亲在铁路局做事,每天跟一班酒肉朋友在外面浪荡。

小小的张爱玲,已经能敏感地感觉到母亲的不快乐。果然,四岁的时候,母亲和姑姑出国留学了。八岁时,全家又搬到了上海。

搬到上海后,张廷重因为吸食过度,人变得很恐怖,这样的父亲也让小小的张爱玲感到害怕。母亲回国把父亲送到医院里治疗,父亲也发誓要痛改前非。

最后父亲和母亲依旧离婚了,在张爱玲心中,她的家也毁了,但她无法阻止,毕竟她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女子。

很快,父亲又结婚了。家里的气氛是压抑的,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变得疯狂已经是很幸运了。

继母进门的时候,张爱玲已经十四五岁了。继母在娘家时听说张爱玲个头和她差不多,就从她的娘家带了两箱旧衣服给她穿。张爱玲是爱美的,这样的一个少女,整天穿着继母的旧衣服,内心的痛苦和压抑可想而知。

张爱玲后来曾说,穿着继母衣服的她,感到憎恶和羞耻。可是父亲从来不管这些事情,他只想没有人影响到他的生活。张爱玲长大后,特别讲究服饰,就是因为这段生活的影响。

中学快毕业时,母亲回国,张爱玲去母亲那里住了两个星期。可当她回家时,却被继母打了,质问张爱玲为什么出门不和她说。被继母打完之后的张爱玲,又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

性格倔强又敏感的张爱玲,被父亲打完之后,准备去巡捕房报案。可是门口的护卫拦住了她,不允许她离开。父亲早就知道她想要离开,提前知会了门口的护卫。

随后,张爱玲被父亲监禁了起来。这个时候,张爱玲已经对这个家,彻底绝望了。可是祸不单行,张爱玲此时得了很严重的痢疾。拖了半年的时间,差点儿就病死了。

开始的时候,父亲并不让人给张爱玲请医生,也没有给她用药。父亲把对母亲所有的恨,都转移到张爱玲的身上。幸好,忠心的佣人何干看到张爱玲病情的严重,背着继母,把张爱玲的症状告诉了父亲。

张廷重不愿意让自己背上“恶父”的罪名,悄悄地让人给张爱玲打了几针抗生素,她的病情才得到了控制。

张爱玲不甘心屈服在父亲的暴虐之下,她慢慢地计划着,打听着。终于在隆冬的一个晚上,给她找到机会,逃了出去。

从此,从前的一切,就像做了一场噩梦。她希望父亲就当她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从此她与他们之间再无瓜葛。

逃离父亲家的张爱玲,雀跃万分,以为她的人生即将开始崭新的世界。这时候的张爱玲还不知道,她的人生苦难,才刚刚开始。

02·青年的愁苦,是遇到这样的爱人

张爱玲曾送了一张相片给胡兰成,相片后面,题了这样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让张爱玲这么不顾自卑尊严地爱着他呢?

从刘川鄂所写的《张爱玲传》中可以得知,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06年。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发妻病逝时,因没钱安葬四处借贷,却求助无门,十分凄惨。

川鄂先生这样评价胡兰成:“这个从生活底层爬出来而只身闯世界的人,为了自己的挣扎,为了改变命运,对人格、尊严、道德的价值观已相当淡然漠视,一副铁石心肠。”

这样的一个人,任何想要从他的身上获得感情或者爱情,是很难的。不管是谁,张爱玲也是一样。

他们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足足聊了五个小时。张爱玲曾说:“别人读她的小说是读故事,而他读出了人性的思考。别人对她说《封锁》是写高等调情的空虚无聊,而他读出的是对文明与人性的观照。”

而胡兰成却这样对张爱玲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直达张爱玲的内心。

张爱玲从小得到的爱太少了,她也害怕别人无缘无故的爱,害怕会遇到像父亲那样的男人。可是在她的内心,却又是渴望这样的爱的。在若有若无的惶恐中,遇到了胡兰成这样一个如此懂她的男人,张爱玲如何能不掉到胡兰成的甜言蜜语里呢?

她太需要一个懂她的人了,如今遇到这样一个,她能不全身心地投入吗?刘川鄂在《张爱玲传》中是这样说的:“胡兰成对爱玲所知甚多,理解甚深。他熟知她的身世教养,生活习俗,因为理解她对人伦亲情的超然态度,理解她在生人面前的孩子气的胆怯。他把她看作是生在俗世而超越了俗世的人。”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孤单的世界中,遇到这样一个知己,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吗?更何况张爱玲这样一个极度缺乏爱的敏感的女人。

胡兰成比张爱玲大了15岁,正如她和朋友苏青说的,什么择夫条件都不重要,年龄如果能够相差十岁或十岁以上,就更好了。

从小没有父爱的女人,往往对大龄的男性有着特别的亲近感。中年男子的成熟魅力比年轻小伙的青春魅力更能吸引她。

张爱玲的爱,爱得纯粹,没有掺杂一点利用。高傲如她,对于胡兰成,只是想得一份“低到尘埃”的爱而已,只想胡兰成眼里只有她一个。

可张爱玲对于胡兰成,却不是唯一的一个,胡兰成可以有无数个王爱玲,李爱玲或者林爱玲。张爱玲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几个月后,给胡兰成寄了一封诀别信。

信中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我不想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这就是张爱玲,一旦决心收回,就不会拖泥带水。这样的张爱玲,真令人心疼。

03·中年的忧苦,是遇到这样的丈夫

在国内已经没有自己牵挂的人,于是张爱玲移居美国,准备重新开始新生活。

初到美国的第一个冬天,非常寒冷。虽然张爱玲在精神上有胡适和炎樱的慰藉,但生计的问题,不可能光靠精神就能够解决的。

新书《秧歌》的英文版并没有给张爱玲太多的收入,因此她不得不向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写申请书,想要在文艺营里暂住。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是玛琳·麦克道威尔夫人在1907年创建的,她创建文艺营的目的是给有才华的文艺家,提供专心致志进行艺术创造的条件,以繁荣艺术事业,创作艺术精品。

3月13日,张爱玲进入文艺营的第一天,就认识了一个高大、肥胖、体重80多公斤的秃顶老头。

这个名叫赖雅的老头,从小就能即兴赋诗,被大家视为神童。充足的文化修养,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让张爱玲和赖雅越聊越起劲。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张爱玲和胡兰成也是在这样热烈的聊天中开始的,通过聊天,一般成熟的男性都能找到女性想要听的。不断地聊她喜欢的话题,哪个女人能够抵挡这样的懂你的人呢?

张爱玲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拿捏,可是她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跳下去。可以说,她的苦,来自童年生活母爱和父爱的缺失。长大后,她就会不自觉地寻找这样的依靠感。

从国内出来,举目无亲的张爱玲,能够有一个理解她的人,多么难得啊!所以,很快她就和赖雅确定了恋爱关系。这一年,赖雅六十五岁,张爱玲三十六岁。

传记作家司马新曾经这样评价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张爱玲已意识到自己既寂寞又像是片无根之萍······她为自己朦胧的未来而感到焦虑。”因此在面临多方面的窘迫时,赖雅对他的工作感兴趣,对她的幸福也很关怀,她就选择了赖雅作为她的依靠。

这时的张爱玲,体弱多病。她很需要钱,更需要美国文坛的对她的承认。想要用英文写作打入美国社会,在异邦安身立命,这个的难度太大了。

她和赖雅虽然结合在一起,但实际上他们的兴趣真还不太一样的。例如赖雅特别喜欢社交活动,而张爱玲却不喜欢应酬。

赖雅年老活动不方便的时候,他希望居住在清闲之城,安安静静地度过晚年,而张爱玲却一直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因为赖雅行动不便,张爱玲不管搬去哪里,都要带着他一起。

本来就不会照顾自己的张爱玲,现在却还要照顾着一个需要人照顾的丈夫,辛苦可想而知。张爱玲曾在写给刘绍信的信中说:“不管我多照顾自己,体重还是不断减轻。这是前途未明、忧心如焚的结果。”

身心憔悴的张爱玲,还是没有能阻挡赖雅离开这个世界的脚步。赖雅的去世,让张爱玲又剩下孤单单的一个人了。

04·写在最后

从出生到死亡,赤条条地一个人来,走的时候也是孤单的一个人。

张爱玲的人生,在这三个男人的影响下,本该活得畅意快活的一个女子,却过得如此的“苦味十足”。

在她的笔下,各种各样的“苦”通过她的笔,从纸面上流露出来。久而久之,“苦”就变成了那一部部作品。

她曾对采访过自己的殷允芃说:“只要我活着,就要不停地写。写的时候,全心全意的浸在里面。即使不去想它,它也还在那里。但是写完后,我就不大留意了。”

张爱玲的人生,就在这不同的“苦”味中,获得了满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