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沟通,从来不是靠舌灿如花!
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大海上,有一艘船,船上有一个引航员。这个引航员精通星象,但就是不善于沟通,因此人际关系很差。有一天,这艘船在海上迷了路,船长和船员们用传统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选举领路人。最终选举出了一个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的人。然而,这个人并不精通引航,全船的人在海上活活的饿死了。
柏拉图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讲述民主制度的缺陷,我们却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引航员的悲哀。明明是业务精通的能手,原本可以大展身手建功立业,却败在了“不善沟通”这个硬伤上。
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堂恩所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在现代社会,如果想在职场上有所作为,善于沟通非常关键。《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百科全书式的教材类“沟通圣经”,无疑找到了现代人希望学会沟通的痛点。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本畅销全球的沟通教材,是由罗纳德·B·阿德勒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合著。阿德勒精通商务沟通,在商业沟通领域出版了数本专著。普罗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学教授,擅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道具阐明观点。《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这本书的第15版。这本书补充了大量的影视小说案例和现代网络语境下的人际沟通内容,全书既生动活泼,又直击人心。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所揭示的重点,本书从自我和他人两个维度找寻人际沟通的法门。由于人际沟通建立在关系基础上,所以在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两个方面后,这本书还从“看人之间”角度畅谈了人际关系的构建和冲突的解决。
《沟通的艺术》再版15次、风靡全球,证明了本书的绝佳实践可操作性。而对于我们职场小白来说,这本书所传达出的人际沟通的那些干货和小技巧,更是颠覆了传统的“舌灿如花”才能搞好人际关系的认知。
《沟通的艺术》告诉我们:找对沟通的“正确姿势”,即使你不是伶牙俐齿,亦能在沟通中游刃有余!
搞定职场沟通,最重要的是做到:破解信息不畅、平复不良情绪、找寻说服角度、寻觅共赢方案。这本书从四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01 知觉检核:破解信息不畅的“制胜法门”
职场沟通中,最忌讳的是什么?当然是会错意、做错事、表错情。你想,老板给你布置了一个任务,你没搞清楚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吭哧吭哧做了很多无用功,最后发现双方在沟通方面出现了偏差,劳而无功。
《沟通的艺术》告诉我们:知觉检核能助力我们搞清“状况”。你只需要做到三步:描述行为、说出两种不同解释、请求澄清。
比如书中举了个例子,当老板告诉你:他想拥有你的周末。你搞不清楚他是开玩笑还是需要你加班。那么你就可以将“知觉检核”的三步浓缩成这样几句话:“老板,你说想拥有我的周末,我弄不清你是开玩笑还是要求我加班,你真的是认真的吗?”
搞不清楚老板什么意思,就要用合适的方式去求证。从一开始就弄清楚问题的症结,远比白忙活一场更高效。
02 理性情绪疗法:平复情绪的“疗愈良方”
沟通不畅,有的时候并非是我们在语义上出现了歧义,而是我们的不良情绪在作祟。在冲动的情绪之下,我们难免闭目塞听。
《沟通的艺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复情绪的小妙招——理性情绪疗法。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了理性情绪疗法这种心理治疗方式。当一个人情绪失控时,可以采取这三步:第一步,确认自己的情绪是否非理性;第二,思考为什么这个情绪是非理性的;第三,如果情绪非理性,换个理性角度去思考引发情绪非理性的问题。
比如,职场上很多人会有“老板刻意针对我”这样的感觉,进而非常愤怒。那么,不妨先确认这个情绪是不是理性的。
找到老板对你态度不好的原因,你发现是因为自己的一次工作失误。那么,你可以说服自己:如果我做好手头的工作,他不会再对我态度不好。我这个情绪是非理性的。于是,你平复了自己的情绪。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你会以更理性的态度处理自己的情绪。
做到“理性情绪疗法”,需要打破我们的“刻板印象”,真正做到以己推人和换位思考。打破刻板印象,就是不要被自己的固有思维所束缚,多去思考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以已推人和换位思考,要求我们从自我的角度和从他人的角度进行双向思考。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差。虽然控制情绪有点难,但是办法总比问题多。理性情绪疗法,你值得试试!
03 你、我、我们:找到说服他人的“最佳角度”
沟通好不好,角度很重要。在平时的沟通中,如果你需要指出问题,你是会用“你、我还是我们”?不同的角度,有可能收到不同的效果。
《沟通的艺术》告诉我们:三种方式有利有弊。用“你”指出问题比较直接,但容易引起对方的防卫,可接受度较差。用“我”比较容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但也可能让人觉得以自我为中心。用“我们”表明一种合作的态度,但也可能淡化问题,起不到强调的作用。
比如,你的同事上班期间外出,你需要在老板面前替他打掩护,也觉得非常困扰。如果直接对他说“你不要总是上班外出”,可能对方会极度反感,破坏双方的关系。从“我很为难”角度阐述,容易让对方理解你的为难处境。而“我们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则表达出了一种合作的态度,让对方觉得你和他是“一路的”,都想解决好这个问题。
选择合适的说话角度,配合合适的场所与方式,有助于成就更好的人际关系。
04 寻求双赢:找寻冲突解决的最好方案
《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指出,要善于找寻对双方有利的“第三条路”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并不追求“我赢你输”,而是要试图在妥协和让步中找到适合双方的最佳方案。《沟通的艺术》也支持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职场畅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中,女主角杜拉拉需要关闭销售部设在外地的办事处,与各销售总监发生了冲突。她仔细的考虑了办事处的用途,选择替代方案解决这些用途,为销售部省钱省力。同时,还把省下来的钱作为销售费用返还一部分给销售部。最终,找到了所有人共赢的平衡点,皆大欢喜。
在职场中,寻求共赢方案可能是蛮难的一件事。需要的是洞察力,业务能力和人际沟通。但是,不挑战“高难度”,怎么才能体现你的个人价值呢?
交流无定势,沟通有方法。我们每个人要做自己人生的引航员,就要修习与人沟通之道。找对沟通的正确姿势,纵然不能舌灿如花,亦能让人生灿烂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