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叛国真相:他自诩最爱大清,却成了头号汉奸
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头号汉奸,他的一生曲折而屈辱。
他三次登基,卖国求荣;娶过五个女人,坐拥大把亲戚大臣,暮年时却孑然一身;他对外软弱,跪舔日军,对内残酷,常对家人、下属施以重刑。
他的一生毫无功绩,却在复辟的诱惑以及日军的威胁下,许可了百余条苛政,欠下了累累血债。
溥仪叛国真相:他自诩最爱大清,却成了头号汉奸他似乎不值得记录,不值得历史为他说一句好话,但当他写下《我的前半生》,深沉地忏悔时,那一字一句,还是不禁让人流下泪来。
为那祖国几十年来历经的腥风血雨,也为那“身不由己”又终于幡然醒悟的溥仪。
身为一个皇帝,一个大清末年的皇帝。溥仪的曲折与屈辱,似乎都是“命中注定”,“身不由己”。
01/国门大开,崇洋媚外
“只有外国人能够救中国。”
在《我的前半生》里,溥仪记录过这样一个场景,清朝末年,不管哪个城市,到处都是殖民地奴隶的烙印,到处都可见日本的招牌和广告,举目四望,几乎没有一样物品上没有英文,而他所接触的青年,更是大多以能说英文为荣……
反观“小朝廷”内部,大臣们为了争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互相坑害,试图左右溥仪的想法;太监们为了中饱私囊,大批量搬运国宝到集市上去卖;嫔妃额娘们,更是争抢着拉拢和打赏那些能和她们站在一起的人……
举外四分,举内五裂。人心所显露出来的,处处是卖辱求荣的苟且之相。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下,作为深宫里的小皇帝,溥仪本能地对外在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同时对内在的一切感到厌倦。尤其当庄士敦介入到他的生活之后,所带给他的更是让他难以抗拒的新奇体验。
溥仪叛国真相:他自诩最爱大清,却成了头号汉奸自行车,西装,自来水笔,画报,飞机、大炮……一切外国人的高级设备以及新鲜玩意都在溥仪的心里埋下了崇洋媚外的种子,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外国的一切都好,只有外国的文明才是真的文明。所以,只有外国人才能救大清。
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溥仪“心甘情愿”地走进了土肥原的圈套里,抱着复辟的梦想,将希望寄托于日本。当听说日本打算以东北作为满洲国的复辟基地时,溥仪几乎想都没想,就踏上了北上的路。并从此沦为傀儡,找不到归途。
02/帝制教育下的个人主义
溥仪很怕死,这也是他卖辱求荣的重要原因。他的怕死,虽然被他有意或者无意地美化为,“我在即大清在,我是为了保护大清而保护自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思想里扎下最深的,却是个人主义的根。
溥仪的个人主义很严重,从小就能看得出来,他似乎从来都不觉得别人也是人,别人的命也是命。而他的这种个人主义,绝大部分来源于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成长的环境。
在深宫之中,几乎没有人敢违背皇帝或者指出皇帝的过错,取而代之的都是称赞与顺从。甚至在太监讲的故事里,连鬼神对皇帝都是毕恭毕敬。
他可以肆意拿冷水去喷老太监,可以在赏赐太监的蛋糕里放上铁砂,以期铬碎他的牙,他肆无忌惮地玩着这些坑人的把戏,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说一个“不”。
溥仪叛国真相:他自诩最爱大清,却成了头号汉奸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说道,“乳母是宫中唯一告诉我别人是和我同样的人的人,是唯一使我想起了别人也是人的人。”他在乳母的教育中,渐渐懂得了一点人性与慈悲,而这一切,却在乳母被赶走后,被随之一起带走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然而除了环境的因素以外,他所接受的教育也一样蒙蔽了他的眼睛。
皇帝也读书,但他们所读的书,大多是一些“道”上的东西,比如《孝经》,《尔雅》等,对于宇宙万物、常识技能则不予教授。而这些忠君爱国的道理,传达到溥仪思想中,无异于给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奠定了更加深厚的基础,让他相信,他是一切土地和人民的主宰,所有人都应忠于他,这才是符合事物发展国家发展的“道”。
在这种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之下,溥仪逐渐树立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之下,将个人安危放在了首位,以至于为了保全性命,不惜放弃一切。
而他所放弃的,就是身为皇帝的尊严,以及作为皇帝的权力。当日军以其性命做要挟时,他不假思索地将这二者拱手相送,甘愿沦为傀儡,成为了日军殖民,残害百姓的工具。
溥仪叛国真相:他自诩最爱大清,却成了头号汉奸03/满汉之间的对立与互不信任
正如《梁启超传》中所说,在那个时代,中国人之所以凝聚不起来,是因为他们心里并无“家国”的概念。当时的大清,对于中华人民来说,并不是一个家,更不是一个国。在溥仪的心里自然也不是。
但溥仪心里有另外一个概念,那就是“满汉对立”,大清是满人的,汉人是他的敌人,是要夺取他政权的人,与满人势不两立,一旦成功绝不会饶恕满人。频繁爆发的革命战争,以及袁世凯蒋介石等人的政权交替和对他的软禁与利用,都给了他这样的印象。
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取消了清皇室的优待条件,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在溥仪心里更加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日夜担心自己会被革命党暗杀,并日夜想着要回到自己的宝座,重新拿回属于自己的统治权。而他的恐惧心理以及急于复辟的情绪,正巧被日军利用,成为了把溥仪“请”到东北的有利武器。
在《我的前半生》里,谈及到东北去的过程,溥仪记录了一段对他震慑最大的事情。
溥仪叛国真相:他自诩最爱大清,却成了头号汉奸那天他正在听“进讲”,随侍慌慌张张地进来,冲他嚷着,“两个炸弹”,溥仪吓得站都站不起来,这才想明白,刚才有个陌生人送来一个礼品,附着一张原东北保安部司令的名片。而他身边的吉田忠更是借机添油加醋,声称炸弹是张学良工厂制造的,张学良一定不会放过他,并劝他早日动身前去东北。
虽事后证明炸弹是土肥原安排的,但恐惧与仇恨在那时,已经促使他走向了日本军部,并试图通过日军的干涉,打倒汉人建立的政权,实现大清的复辟。
可见,溥仪叛国,虽不能完全说是被胁迫的,但在他“自愿”的成分里,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影子,一个作为末代帝王的身不由己。
在《我的前半生》里,溥仪记录下了他所有的罪行,以及他卑微龌龊的想法,在十年的思想改造中,他逐渐认识到了自己惹下的祸端以及欠下的血债,因此他将自己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汉奸”。
溥仪叛国真相:他自诩最爱大清,却成了头号汉奸溥仪的这段历史是屈辱的,而他自然是让这一切屈辱发生的“刽子手”,但在这屈辱的历史背后,我们看到的更是人民精神的巨大力量。当一个一心想要复辟帝制的皇帝,终于从皇位上走下来,走进了人民,并在审判台上流下了忏悔的泪水,感恩“祖国把他创造成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所赢得的不仅是祖国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