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语文讲解能力——提炼和改组

2020-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大锋老师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要教什么”,数理化学科有着系统的逻辑知识体系,而语文学科却不是这样,历史、美学、政治、地理、哲学等内容无所不包,所以“我要教什么”其实质反映的是语文教师在语文知识丛林前的迷惘与困惑。因此,为了提升自身的讲解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对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方法进行二次加工,即提炼和改组。

“同一知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为不同的点线结构的。”(杜戎和《讲授学》)对于同样的一个知识点,由于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文本解读经验的不同,那么教师在理解该知识形成过程的思维也是不一样的,将这思维展开,呈现出来的是“点线结构”。讲解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在授课的过程中讲得清楚、讲得有层次,那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提炼和改组语文知识,找准知识理解上的“点”,然后再将这些“点”串联成“线”,在串联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习得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思维来构思的,作者为了表达抽象的情感,往往不是倾泻喷发的,而是通过塑造“象”来表达一己之思,再加上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概括性、抽象性的特征,给“象”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让读者来阅读揣摩体会。笔者有时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若想表达我爱你,不用那么直接嘛!可以用‘月亮代表我的心’!”学生读完一篇文学类文本,有那么一点感觉,但是说不出来为什么,不能由浅层的感性印象上升到抽象的思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时对知识点精心提炼和改组,清晰展现思考流程,给学生逐步搭建思维的台阶。如在备课《项脊轩志》时,对于文章的最后一段中的“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这一句产生了疑问,这棵枇杷树是谁种植的?是妻子种的?是归有光种的?若是归有光种的,是在妻子去世之前种的,还是之后种的?还是归有光和妻子一起种的?这样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地理解“枇杷树”背后所暗含的深刻寓意。在讲解这段时,笔者故意让不同的学生尝试翻译,果然不出所料,每位同学都有着自己的见解,现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当时的讨论成果:


项脊轩志

笔者重新提炼和改组了这句话的翻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再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阅读感悟和文本语境来理解文本,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阅读伊始时的浅层理解上升到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讲解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独立地听说读写。李海林老师说“阅读教学,教师个人对文本的具体的阅读过程、阅读结论,是阅读教学的干货”,“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复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和解读结果。”(李海林《语文教学要有“干货”》)语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起着一个“示范”的作用,就是告诉学生“你看,这篇文章,我就是这么读,我就是这么分析的,你按照我的引导方法独自再阅读其它篇目。”语文老师要像体育老师一样教学,将动作拆分成不同的步骤,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纠正,同时再辅助示范,这样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习得方法与技能。笔者在单篇文本教学和语文课堂笔记梳理的实践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如下图:


古诗歌笔记目录2.jpg 古诗歌笔记目录1.jpg 项脊轩志.jpg

以《项脊轩志》教学为例,教这一篇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这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步骤,笔者结合相关的散文理论和该篇散文的个性特征,提炼出大标题“借物抒情散文”,然后再细分为“读题”、“分析‘物’的特点”、“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等几步,在教学的过程中层层引导学生理解、思考,这样学生可以将阅读《项脊轩志》的方法迁移到其它同类的散文阅读中。笔者是这样带着学生进行梳理、提炼单篇文本的,对于群文学习也是如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笔记本的扉页上建目录,对学过的古诗歌内容提炼出大标题、标注页码,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目录有效地建构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还便于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内容,学生还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丰富内容,学过的知识点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由单篇的“点”,到群文的“线”,再到知识的“面”,这是从语文学习方法上的提炼与改组。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语文知识点上提炼与改组,而且还要在语文学习方法上提炼与改组,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