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爸爸用废纸箱为女儿做玩具的视频走红,背后原因让2千万父母沉默

2020-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未来树

对于孩子而言,什么会让他最开心呢?

是玩具还是手机呢?

下面这位父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近日,河南郑州一位爸爸张帅,为5岁女儿手工做玩具的视频走红。

从2018年至今,张帅用塑料瓶、废纸箱等材料为女儿制作了上百件玩具。

每件玩具从设计到完成,大约需3-4天,而且制作过程繁琐,但为了多与孩子互动,张帅乐此不疲。

而这些用废弃材料制成的玩具,女儿也丝毫不嫌弃。

她说:“跟爸爸妈妈一起玩,我玩什么都开心。”

5岁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时常陪伴、互动,身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相比任何东西,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更具有幸福感。

然而,在中国有适龄上学孩子的2千万家庭中,多少父母能做到真正陪伴孩子呢?

那些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又是如何的呢?

网上有人说:“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的孤单是无法形容的。”

父母是孩子在成长中最亲密最重要的人,没有父母的陪伴,其实就犹如雨天放风筝,只能坠入泥潭。

《偷影子的人》里写道:

“我害怕长大,我很孤单,我的白昼如同无止境的黑夜,而我如同行尸走肉般穿越其中。”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自信开心,而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注定灰霾一片。

动画短片《伤痕俱乐部》,让人看后很揪心。

一个小男孩和他三个朋友身上都有伤痕,朋友们的伤痕是红色的,而小男孩的是蓝色。

但小男孩没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蓝色仿若星辰,他很喜欢。

一次,一个漂亮的女孩正刷着手臂上的伤痕,小男孩看到后,急忙制止道:

“不,它们多好看,不要碰它们。”

可女孩很生气,想抢回刷子,却不小心暴露了左眼的伤痕。

小男孩被狰狞的伤痕吓到了,那一刻,他才意识到伤痕是丑陋的。

顿时,他很失落,回到家时,妈妈依然在看电视。

他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的伤痕和别人的不一样?”

可妈妈只是把他推开,还把电视开得更大声。

他想起妈妈总是看电视,从不管他,即使他企图引起妈妈的注意,妈妈也无动于衷。

那一刻,男孩忽然明白,自己的伤痕和别人是不同的。

别的孩子是被打后的红色,看得到,也摸得到。

而他的伤痕,看不到,摸不着,是漠视,是孤单。

看似毫发无伤,实际上他伤痕累累,痛入心扉,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内心就像一道逐渐被撕开的伤口,最后溃不成军。

心理学研究表明,

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会缺爱,所以会更渴求得到爱,从而容易选择相信,容易对某事物或某人产生迷恋状态。

现在,很多小孩瞒着父母给主播巨额打赏或刷礼物,深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陪伴。

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而主播愿意陪孩子聊天,对其嘘寒问暖的,

所以,孩子会一次次巨额打赏主播,只是为了留住那一点温暖。

孩子宁可要刺骨的一丝丝热气,也不要风雪中独自的寒冷。

缺乏陪伴的孩子,内心如寒冬,如果陌生人给他一丁点温暖,他都会飞蛾扑火。

知乎上有人问:被父母忽视是种什么感受?

有个高赞回答戳中人心:

“像有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痛感很真实。”

大学时的舍友小慧,是一个学霸型的美丽女孩,

但她几乎不笑,总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而且从来不穿短袖衣服。

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小慧的左手腕处有几条歪歪斜斜的“蜈蚣痕”,她才和我提起了自己的过去。

小慧两岁时,父母就离婚了。

她被判给了妈妈,而爸爸去了国外发展。

妈妈的工作虽清闲,但她爱呼朋唤友和旅行,

即使在同一屋檐下,小慧也很少见到妈妈,陪伴自己的只有书籍和电视。

有时候,独自在家的小慧,只能一边看书一边吃着前一天剩下的饭。

她说:“有时候我特别恨我妈,为什么生下我却看不见我。”

听到这句话时,我能感受到的是,当她拿着刀片割开手腕的动脉时,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心理学家李雪说: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能被看见。”

被忽略的孩子,内心已被悄悄涂上了灰暗的色彩,快乐成了他们可望却不可及的东西。

父母陪伴的缺席,孩子除了内心痛苦不堪,真的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失望。

上段时间,河源一个13岁女孩,留下一封绝笔后跳楼自杀,让人心痛不已。

据了解,该女孩平时比较乖巧、上进,但父母比较重男轻女,一直没怎么关注她。

只有爷爷一直陪伴着她,给她关爱。

当爷爷去世后,她感觉世界坍塌了,觉得没有人会再爱自己,所以,女孩选择了自杀。

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陨落了,何其悲哀?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

孩子天生敏感脆弱,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其实不亚于家庭暴力。

看似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缺失陪伴和互动的亲子关系,和“冷暴力”有何区别?

一直在“冷暴力”下生活的孩子,如何向阳而生呢?

在《少年说》中,一男孩让人心疼不已。

小时候,为了让他安静下来,不捣乱,父母总是塞给他一部手机,让他独自玩,所以,他的整个童年都是手机陪伴度过的。

而父母也总是玩手机,对孩子敷衍了事,导致他一度认为手机才是父母的孩子。

一想到小时候父母用手机“打发”了他,可是,长大后,父母却抱怨他沉迷手机,小男孩便忍不住委屈地哭了出来。

他问台下的父母:

“陪我说话时,你们在干什么?在看手机!

我叫你们陪我出去走走时,你们在干什么?玩手机……

拜托你们放下手机陪陪我,好吗?”

寥寥几句,台下的同学纷纷感同身受,偷偷抹起了眼泪。

而人群中的父母,此时已满脸内疚和羞愧,妈妈哽咽着说:“对不起!”

可惜,一句“对不起”,并不能抚平心里种下已久的伤痛,更无法让时光倒流。

那些看似叛逆、网瘾上头的孩子,最大的心愿只是想让父母好好陪陪自己。

《穷爸爸,富爸爸》里说:

“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独父母角色无可替代。”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深谙此道。

身为总统,他日理万机,但无论多忙,他每晚都和女儿共进晚餐。

他说:“我最自豪的事不是当上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我没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总统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可于奥巴马而言,陪伴孩子,参与她们的成长,更重要。

日本5个孩子的妈妈吉田穗波,在书《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里说:

“不是因为某件事情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让这件事情变得很难。”

生活在这个高压的时代,每个人都很忙。

但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主动陪伴孩子,不会以忙为借口,

对孩子一再食言,更不会让孩子迁就自己的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获得成功,20%取决于自身努力,80%取决于父母的陪伴和教导。

前段时间,被一对母女刷屏了。

50岁的妈妈和25岁的女儿,同时考取了西南医科大学的研究生。

妈妈是医院儿科护士长,工作很忙,而且她决定考研时,只剩下两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为什么她还要去考研呢?

原来一切都是为了女儿。

这已是女儿第三次考研了,因前两次考研均失败,所以这次她备考状态很差。

看到女儿如此低落,妈妈心急如焚,她鼓励女儿坚持下去,可女儿还是想放弃。

于是,妈妈咬咬牙,对女儿说:“我也报名,陪你考,看看谁考得好,谁能考上。”

这唤起了女儿的学习激情和信心,于是,母女俩瞒着家人和同事,开始你争我夺的复习之路。

经过不懈的努力,母女双双考上研究生,羡煞旁人。

父母的陪伴,就像一束光,会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李开复说:

“家长,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谈心。

不要以为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然后回家了就督促做作业。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家,是难过或低谷时,父母都会在旁边说:

“孩子,别怕,爸妈会一直陪着你。”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

“十年后,你不会因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是永远。

我们忙碌的时间,永远赶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

我们的缺席,却会在孩子心里刻下失望与痛苦。

幼苗要长成撑天大树,需要耐心浇灌。

孩子的快乐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

愿每一位父母都不缺席孩子的成长,愿每个孩子都眼里有光,脸上有笑。

*作者:爱宁子。来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