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需要方法
阅读,大多是随心所欲而不考虑阅读方法。听了李利老师《如何啃读一本书》的讲座,才知自己阅读的肤浅。
李利老师提到读书要“啃”,就是在书中最艰深之处挖掘,不仅要读出作者的观点,还要进一步在阅读中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作者的观点和自我认知碰撞,在碰撞中不断泛起新知的涟漪。
李利老师向我们新学员传授批注式啃读方法,对于李利老师讲的四种批注方法,在我的阅读中,只用到了前两种:猛火煮开,慢火细温;认同之处,拓展延伸。
猛火煮开,慢火细温:拿到一本书,我先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对书做大致的了解,再回过头认真读、细细品。读到对我有所触动的文字,就随时做批注。我在读《教学勇气》时,就做了些批注。如读“来自地狱的孩子”时,我批注“来自地狱的孩子”读到这句话时,心中一阵惊悸。因为这样的学生每届学生中都有,我们教师往往忽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在课堂上几乎是沉默的,从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怒、哀、乐也很少显现,成为可有可无之人。其实,这些孩子是最应该接受教育的,用教育改变他们,让他们拥有自信。这些孩子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长期的贬低、指责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封闭了内心,变成失去自信沉默的人。”
认同之处,拓展延伸:我在阅读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感觉,作者说的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就针对作者的观点写出自己的生活例子来诠释。如:读郝晓东老师的《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时,郝晓东老师遇到魏智渊老师是一场美好的遭遇,就是那场遭遇,郝老师开始了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很远,走出了人生的精彩,走出了生命的意义。读到这些内心一阵颤动,我想起了与刘晖老师的一场遭遇,就是那场近乎尴尬的遭遇,刘晖老师把我领上了写作的道路。三年来,我在阅读与写作中找到了人生的定位,找到了人生的意义,重燃对教育的热爱,读书、写作也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有了那一次遭遇,我才有勇气加入新网师。
在阅读中,我只做到了批注方法的这两条。“反对之处,谨慎批驳”:阅读完一本书,自己并没有反对之处,也就是尽信书,《孟子》里也提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完全信于书没有自己的见解,对书的内容没有深究,没有做自我反思,不能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读书处于浅层次。
“不足之处,查找补充”:在阅读时,对于不太明白的内容,没做进一步查阅。如读《教学勇气》时,文中几章都对“共同体”进行解说,读过之后还是模糊的,没有查找其它教育文献做进一步的理解。读得囫囵吞枣,浮光掠影。
我一直困惑于阅读不少书籍,怎么看不到成长。李利老师给出了我答案。要啃读,有深究、自我反思、谨慎地反驳,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如此才能有所提高,有所成长。
也就是说,阅读需有方法,不能随心读、盲目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