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忍不住训斥孩子?

2019-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心树A

养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一大责任,也是一场修行。因为,我们中很多人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总感觉磕磕绊绊,有时感觉是以美好的期望开始,却以各种疲惫、自责甚至悔恨结束。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情绪难以控制、忍不住训斥孩子甚至打骂孩子的时候,而孩子,似乎始终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甚至处处和我们作对。

这是为什么呢?很多父母也往往在情绪发作之后,后悔自责。明明内心里也希望用让彼此都感到幸福的方式教育子女,为什么结果却是“下意识地训斥孩子”甚至最后发展成打骂孩子、反目成仇了呢?

这要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其实,造成我们“下意识地训斥孩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压力原因造成的能量缺乏,导致情绪失控;二是内心偏执、扭曲的思维定式造成的“认知扭曲”或偏见带给我们的负面情绪和错误行为。一旦我们陷入内外部原因造成的负面情绪不能及时消解时,很可能会让我们深陷其中,结果造成恶劣的亲子关系,将原本可以听话好好发展的孩子变成了“逆子”,甚至亲子关系最终破裂难以缓和。

那么,你想不想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下意识地训斥孩子”、我们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01   “下意识训斥孩子”的外部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下意识训斥孩子”的原因是外部压力太大造成我们自身能量不够,不足以控制情绪了。这大多是由于我们承受了太多工作、生活的压力。

比如你一直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可回到家却遇到孩子粘着你陪他玩的时候,你可能会情绪失控,“下意识地训斥孩子”;再比如,你安排了家务活,努力赶着完成,想让孩子安静一会或者帮你忙,孩子却不闻不问,甚至不停地和你讨价还价,你也可能情绪失控训斥孩子。

还有一种原因是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导致的压力。你可能为孩子未来着想,想让他成为一个学习好、守纪律、有礼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可孩子不能在每一个方面都达标,甚至每一方面都不达标;或者你看到别人家孩子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不想让自己孩子落后,催促他努力追赶,孩子却力不从心。这些时候,你很可能看到孩子就感觉不如意、感觉心烦,所以会“下意识地训斥孩子”。

02   “下意识训斥孩子”的内部原因

几种错误的思维定式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磕磕绊绊、精疲力竭往往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地设定目标。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着错误的思维定式,他们用自己错误的思维定式来管理孩子,却与孩子的自性成长规律相违背,与现实不协调,所以造成内心的种种痛苦,也给孩子带来痛苦。

现在,请反思一下你自己的言行,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以下的话:

①“你怎么就不听话呢?” “你怎么就不能按时完成呢?”

②“你真是没出息!”“卫生差的孩子学习也好不到哪儿去!”

③“你跟人家学学!” “哥哥就能做得比较好!”

④“你让爸爸/妈妈觉得丢脸!” “我受苦受累都是因为你!”

⑤“你本来能做得更好的......” “我也是为你着想......” 

⑥“你果然没用!”“我觉得你不行,不过还是努力吧!” 

你知道自己对孩子说这些话时内心的设定和思维模式吗?我们来看一看:

1、第一种情况,念叨“你怎么就不听话呢?”“你怎么就不能按时完成呢?”,以及各种“你怎么就不能……”句式的话,说这些话时,你内心有一个认定:父母绝对正确,不容违背,我要求的事必须做到。在这种“应该、必须”信念认定下,做父母的容易固执,容易陷入厌恶、愤怒的情绪旋涡。这种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感觉自己的所有物或权利被夺走,或不被尊重。

2、第二种情况,念叨“你真是没出息”等等话语的父母,往往是批判型父母。平时爱对人进行批评、批判,容易对周围人心怀不满。产生原因可能是在批评的环境下长大,养成了批判型思维。却不知这种念叨给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容易使自身陷入不满、抑郁不能自拔。

3、第三种情况,父母总拿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认为“己不如人”,是典型的投降思维定式。这种模式下看到的是孩子的弱点而忽略孩子的优点,容易陷入悲哀、郁闷的情绪陷阱。产生的原因也与父母成长环境有关。如果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状态长期持续,会给孩子带来自卑、难过、羞耻、无力、抑郁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4、第四种情况,出现问题时,总认为是孩子的错,否定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产生罪恶感和耻辱感。而这种思维定式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小时候经常被指责,在持续内疚感的情感下长大,从而养成了自责模式,并不知觉地传递给下一代。

5、第五种情况,“你本来能做得更好的”,是给孩子施加压力;“我也是为你着想”,实际是将自己的不安正当化。这种情况藏着父母对未来的不安、担心、悲观乃至恐惧,因而不断给孩子施压,想让孩子避免陷入自己认为的不幸。这种情况是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出现的,因为不安、担心、恐惧而给自己压力,给孩子压力,这种压力不可避免地会让人情绪失控。

6、第六种情况,父母直接表达的是放弃,让孩子清楚地看到父母不报希望的态度。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父母固执地认为一定会失败,做任何事之前先否定了可能性。不自觉说这话的同时,父母感受到的是不安、郁闷、无奈,在这种悲观氛围影响下,父母和孩子都可能失控,因为在无望中努力挣扎是最容易让人绝望、痛苦的。

以上几种思维定式是常见的几种造成亲子问题的错误的思维定式。我们内心的思维定势因人而异,这是因为我们是带着不同的“有色眼镜”生活的一群人。结果便是,尽管眼前发生了相同的事情,透过不同的有色眼镜,有的人看到的是明亮的颜色,有的人看到的则是暗淡的颜色。

不同的人会看见不同的颜色,虽然有相同的体验,但是有的人看见了积极明亮的色彩,有的人看见了消极灰暗的色彩。开发认知疗法的阿尔伯特.埃利斯,将这个过思考过程命名为“ABC”模式。A(Adversity=事件)表示经历的事件。B(Beliefe=信念)表示对事情的认知和想法。C(Consequence=结果)表示对事件反应的感受或行为。ABC模式表示一连串的思考、情感、行动模式,事情发生时,问题的刺激和信息就会受到我们“有色眼镜”——信念、思维方式——的诠释,其诠释的结果,又会引起某些感受和行为。也就是A引起B,B又引起C。如果可以用“ABC模式”反思的话,我们面临问题时,就能一瞬间明白将要发生的这一连串的过程。

我们可以用“思维定势运行表”来练习这个过程,也有人称其为“ABC记录”。为了更简单直接地了解“ABC模式”,这个思维运行表由“体验—思维—反应”的顺序简单组成。经过思维定式运行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眼中的问题,其实透过思维定势这一有色眼镜,而产生了负面情绪。

如果理解思维定势和情绪的关系,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思维定势本身了。例如,“愤怒”情绪来自“权利受侵害”的思维定势,“不安”“忧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来自“将来会受到威胁”的思维定势,“悲伤”和“受损”的思维定势有关系,失望是“希望落空”的思维定势产生的消极情绪,“难为情”由“我无法赢得他人赞同”的思维定势引起,“内疚”“罪恶感”产生于“我侵害了别人权利”的思维定式......

如果理解了这种情绪和思维的关系,以前自动回应问题的人,就可以更加理智、有意识的处理困难事件了。

所谓“感情用事”的人,就是指在发生不如意情况时,冲动地处理问题的人。其原因在于对自己的思维运行模式没有认知,也不理解思维定势与情绪产生的密切关系。

而所谓“三思而后行”的人,就是指出现问题后不感情用事,立刻理解该情绪产生原因的人。这样的人能清楚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熟悉思维和情绪的关系,所以一旦出现状况,他们不会慌张,不会自动做出情绪反应,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可以了解,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感觉也不一定是“对”的感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视角,改变信念和看法来改变感受和行为。

错误的思维定势会扭曲现实,造成较大的负面情绪。各种不同的负面情绪有着不同的根源。在自己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试着考虑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而仅仅知晓情绪产生的原因,知道是自己的信念和想法而非孩子(或孩子的作为)给我们带来了负面情绪,也有让心情恢复平静的效果。

03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两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学会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不让自己受情绪所控;另一方面则是学习养育知识,了解儿童及青少年心理,用科学的方法养育孩子。

这里,我们重点看看如何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学会沟通而不是“训斥”。

我们先来看看如何解决压力问题。

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压力水平,了解身心健康跟压力的关系。

你可以从疲劳、不安、抑郁三个维度来测试自己的压力水平,可以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①我是否特别疲惫

②我是否精疲力尽

③我是否四肢无力

④我是否想起紧张

⑤我是否经常担心

⑥我是否感到慌张

⑦我是否感到抑郁

⑧我是否没有干劲

⑨我是否心情沉闷

对于以上几个问题,可以将你的测试结果在完全没有、基本没有、有和非常严重四个级别中选定一个符合的答案,分别计1、2、3、4分,将得分统计。前三项为疲劳项目,累计得分超过12分为高压力者;中间三项为不安项目,累计得分超过11分为高压力者;后三项为抑郁项目,累计得分超过10分为高压力者。

如果确定自己处于高压力状态,建议选择使用以下方法解压:

(1)运动法:做一些体育运动,如跳舞或慢跑。

(2)音乐法:聆听喜欢的音乐或演奏音乐。

(3)放松法:做一些有助于平复心情的按摩或者泡澡。

(4)笔记法:根据心情随意地写些文字、日记或画画

(5)三件好事法:每天发现并记录你能感受到的三件好事,让好事带动你的好心情。

(6)对日常生活按价值排序,先安排你认为重要的事。

(7)降低期望值:不苛求完美,多肯定自己拥有的和做到的。

(8)去攀比心,过自己看重的和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眼里的成功幸福生活。

再来看如何调节情绪。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信念和想法影响情绪,了解了影响情绪的“ABC模式”,知道了找到情绪产生的根源就可以让我们避免“感情用事”,学会“三思而后行”。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更正自己不正确的思维运行模式,从而更彻底地消解负面情绪。

这里我介绍乐活人生的“ABCDE”,即在“ABC模式”的基础上,加入D、E两个因素,分别是D(Disputation=反驳)、E(Energization=激发)。也就是在发现错误的思维定势时,学会用反驳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纠正错误想法,改变错误想法的影响;然后梳理正确想法,用正确想法代替原错误想法,从而改变情绪,改变行为决定。

乐活人生的“ABCDE”,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消解负面情绪,还可以帮我们培养乐观健康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不断尝试使用。

总之,要解决“下意识训斥孩子”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要学会了解自己的压力水平,学会减压抗压;要学会了解自己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反驳和更正;要学会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按重要性选择安排人生要事;还要学会降低期望值,减少攀比心理,过自主人生……

如此看来,勇敢面对“下意识训斥孩子”的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自我了解和梳理人生的过程,解决了这个亲子关系问题,似乎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排除了障碍,可以更轻松更明朗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我了解、自我调节解决各种人生问题。

祝愿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在亲子关系的路途中,用决心和智慧,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麻烦和痛苦,实现自我成长,走向自主快乐人生!曙光在前,努力吧!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爱心树A”原创,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