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恶憎会
上一节讲爱别离苦和求不得苦。追求快乐的体验本没有错,错是错在陷进去了。快乐是当下的,世事却是无常的。我们没有能力让快乐长久地存留下来,时刻体验着快乐的满足。因为世事是无时不刻在变化着的,这一刻的快乐,下一刻那个使你快乐的因就不在了。
于是,这一刻的快乐成为了回忆,也成为了对将来的向往。什么是执念?一心想重复曾经有过的快乐满足,这就是执念。世事的无常与你欲求重复的执念产生了矛盾,于是苦出现了。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然而人生众多的心理体验中,不仅有快乐,还有痛苦。得不到快乐是苦,痛苦的体验更是苦。人总是不想体验痛苦,比如肉体受伤的痛,生病的难受,吃错食物的苦涩,亲人离别的伤心等等。而此等痛苦偏偏又会常随我们左右。
恶憎会苦。恶憎相会,与爱别离相对应。讲的不仅仅是所爱的人,所憎恶的人。恶憎是指所有不想体验的事物,所有会让你体验痛苦伤心的人事物。
快乐的事物总是在过去,或是将来;而痛苦的体验却总是在此刻,在现在。上一节讲爱别离苦、讲求不得苦时,我们讲了要放下执念,活在当下。
现在我们在讲恶憎会苦时,也要讲活在当下吗?是啊!我们仍然要讲活在当下。当下不是很痛苦吗?还要活在当下?
是的,因为恶憎相会,其本身的苦不是真正的苦。我们执着于摆脱恶憎相会的苦,执着于摆脱这个恶这个憎,偏偏这个恶、这个憎又摆脱不了,这时心灵产生的苦恼才是真正的苦。
比如有一天,你出门不利,踩到一跎翔。你左擦擦,你右擦擦,回力白球鞋上的翔总是擦不干净。你这个恼火啊!气人啊!烦燥啊!翔的恶臭给你带来的不舒服的体验,变得根本不重要了。
这就是恶憎会苦,解决恶憎会苦的方子,乃是放下执念,活在当下。因为产生苦的因不是这个恶憎,是我们想摆脱这个恶憎的欲望。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有快乐痛苦的各种心理体验,都是自然界生存竞争的结果。假设我们的世界只有美味美色安逸等等等等的快乐,而没有痛觉,伤心、害怕等痛苦的心理体验,我们会如何?
曾看过一报导,说有女子,其体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浓度高到使她不知道害怕。不怕高、不怕蛇、不怕黑、不怕刀。虽然知识告诉她这一切会对她造成伤害,更可能危及生命。但她就是不害怕,不会害怕。这样的人如果不是生活在高度文明的社会,怕是怎么死都不知道。
再假设有人没有痛觉,摔一跤也没事,流血了也不痛。这样的人活得长吗?再假设有人类群体对自家亲人出事都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类能生存得下来吗?
所有的爱与恶,追溯其本源,都是趋利避害的人类本能所演化,其原始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为了个体的存活,为了群体的延续。
所以追求爱的快乐,避让恶的痛苦其本身并没错,也不会带来佛所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苦谛中的苦。求爱避恶本就是我们生存的本能。
苦的根源是我们人处红尘,心生执念,看不到求爱避恶的根本,而执着于对爱的追求,对恶的逃避,念念不忘那份快乐,念念不忘要逃脱痛苦。而偏偏又爱别离、求不得、恶憎会。
所以,佛告诉我们要放下,要还至本处,要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