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上的哈达
我家住在湘江边上的高楼,从阳台上就可以眺望远处的蓝天白云和缓缓向北流动的湘江之水。闲来无事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煮茶赏景,谈古论今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客厅通往阳台是四扇大玻璃门,其中的中间两扇是可以推拉的,门把上分别拴着两条天蓝色的哈达,看起来有些陈旧,又遮挡视线。于是,上一个周末,我正在家里搞卫生,我跟孩子他爸老徐说,把它们扔了吧,挂在这里也不好看,已经放两年了。
“别,不能扔了。”我的行动立刻遭到老徐强烈反对。他一脸严肃地说:“别动我的东西!”我一脸的稀罕表情,心里纳闷起来,这还能有啥用?
“留着干啥,又不是什么稀罕物。”你看看,你看看,我摘下来拿到他面前,告诉他,哈达都旧了,这个绸布的质量也不怎么好,四周的边边都开线了。绕来绕去的打结,也扯不直。
他看都不看我,忙着手里的活计,仍固执的说:“你别管,我要留着,这是内蒙古的东西,更是内蒙古的象征。”
内蒙古的象征?是啊!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内蒙古的辽阔的大草原、策马奔驰的画面。
自从我们唯一的女儿,嫁到了遥远的内蒙古包头的达茂旗,由此,我们便跟内蒙古接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对内蒙古的文化和习俗有一些粗浅的了解。
这两条哈达,就是在两年前,孩子结婚时,咱们湖南的亲友团去送亲时,在蒙古包的喜宴席上留下的。
内蒙古有一个习惯,遇到远方的朋友来宴请、办大事、结婚、各种喜宴等等,必定是大口吃羊肉、银碗大口喝酒、献哈达、载歌载舞等等习俗,场面非常热闹盛大。
我百度了一下,蒙古人为什么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四年前,当女儿从英国硕士毕业留学归来时,跟我们说,她在留学的同学中,找了一位籍贯是内蒙古的对象?这使想起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据说那时候进藏成婚是走了三年的历程,面对这两千多公里的遥远的路程,让我们有些担心。现在的九零后孩子,都是生长在独生家庭的孩子。作为父母,谁不想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呢?
我们想提出反对,可是成年了的孩子有她自己的选择和打算。我们爱屋及乌,选择了放手和祝福,尊重了他们的选择。
两年后,顺理成章,按双方约定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办了喜宴后,孩子们仍然飞往北京工作,我们也回了老家湖南。一别千里,大家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活。从此老徐的汽车里,都换了一大把的碟片。回荡在汽车里的音乐一律都是浑厚的女中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门上的哈达此后,因为一份亲情,因为一份牵挂,更因为一份思念,北京-湖南-内蒙古,形成了一个温暖的亲情圈。睹物思人,遥远的大草原变得更加亲切。
我想,我懂了。对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来说,玻璃门上的哈达,它不仅仅是一件哈达,它更是承载着一个父亲,对远嫁女儿遥远的思念。
门上的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