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什么?和比特币有怎样的关系?

2018-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脱壳经济

1含义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所谓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的数字算法。

通俗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技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区块,二是链。区块是包含特定信息的数据包;而这些数据包在虚拟空间形态上依据时间推移呈现出链条式分布,因此得名区块链。

由于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质,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引领者。

术语与缩略语

3 特征

区块链的特征有去中心化、不可修改、可溯源等特征。

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服务器进行核算和存储,因此,任一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不存在一个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机构。

不可修改:区块链的任何信息,一旦经过节点验证并且添加至区块链,便会永久存储。理论上,如果控制区块链系统51%的算力或节点就可以控制整个区块链,但是,此举不仅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而且,在修改掉某一区块的信息之后,还要追赶一直持续生产的原区块链,所以,对区块链信息的修改几乎不可能完成(体量小的区块链项目除外)。

可溯源:区块链的空间状态是链式,且不可修改的,所以,任何的一个交易行为,都可以进行链上追溯。

基础架构模型

一般说来,区块链项目的基础架构分为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

常用的共识机制主要有PoW、PoS、DPoS等。

PoW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依赖硬件进行大量数学运算来获取记账权,资源消耗较高,每次共识的达成需要全网参与;PoS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根据持有币的数量,决定记账权的大小,与PoW相比,降低了资源消耗,性能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DPoS股份授权证明(delegate proof of stake):与PoS的主要区别在于节点选举若干代理人,由代理人验证和记账。

5 发展历程

2009年比特币的问世,使得区块链技术从理论成为实际,即使彼时的比特币鲜有人知。由于比特币数量恒定,且生成机制具有通缩性,与现实世界中的货币体系截然不同。由于比特币体系机制的一些列优越特性,逐渐进入主流媒体视野,但就态度而言,质疑多于肯定。这一时段被称为区块链1.0时代。

随着比特币的声望日隆,区块链技术也越多地被人提起。在2014年,程序员Vitalik Buterin受比特币启发,开发出了有“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之称的以太坊。其独创的“智能合约”使得在区块链上部署大量的分布式应用成为可能。也催生了一众先知先觉者步入区块链领域的梦想。区块链2.0时代开启。

2016-2017年,是迄今为止区块链最为火爆的阶段,以太坊的不断改进,进入区块链的门槛逐步降低。众多区块链项目不断上线,有公链项目、不同行业的区块链项目、跨链项目等。区块链给予了人类丰富想象力充分发挥的空间。

6 分类

根据网络覆盖范围,可以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目前是业内比较认可的分类方式。

另一种分类方法似乎沿用了“互联网+”的思路,根据区块链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下沉与运用,形成一众“区块链+”项目。

假如我们开动脑筋,便可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与区块链联系起来。这样似乎并无不妥,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会在不同的链上完成。

诚然,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先驱者,但更需要借“势”。“势”为“趋势”之势,即在技术、认知、行业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整个新事物的爆发式成长。

在区块链2.0时代的2017、2018年,区块链项目的“井喷”,更多的原因在于被区块链项目的衍生品——数字货币的高收益所刺激。

理性的回归是必然的,对一个初生行业的揠苗助长很可能是饮鸩止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