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烛火当年

大学,学什么?

2015-12-11  本文已影响20680人  9592a4d56a04

文 | 夕阳太暖

(一)

前不久,一个大一的姑娘抛给我一问题。

乍一看,她说的似乎很有道理。对啊,既然大学的考试是考前抱抱佛脚,找找往年试题、题库资料,打着60分及格万岁的旗号就能飘过,我们为什么还要费这精力去考试呢?

我不禁想起很久之前看到的一个段子:“大学考试考的不是智商,考的是人类生理极限和情商,外加情报搜集能力,套词套话能力,预习能力,速记能力,背到假重点的心理承受能力,考场的侦查与反侦查能力,以及印那一堆跟考试不知道有无关系的东西的财力,所以我始终认为大学期末考试是高水平的,能真正反映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考试。”

这段颇具嘲讽意味的话,看似玩笑,却又一语点破了中国式教育中隐藏着的潜规则,揭露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生活中不乏如此的例子:你努力学习了一整个学期,期末成绩却不如别人考前半个月拿到“考试题库”突击而来的高分;因为没有人脉关系,你拿到手的往届试题很少,于是相较于其他人,你的考试难度大大加大;因为某个班的老师漏了题,他们班的整体成绩直线飙升……如此种种的“不公平”永远存在,并且诱惑力往往大到你也忍不住投身效仿。

“大家都去搜集情报了,我如果不下点功夫打听,岂不吃亏!”

颇有中国式过马路的意味。

的确,这世上有许多投机取巧的方式,要通过大学的考试,并不是件难事。但是,我们上大学,真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吗?分数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成绩?荣誉?还是能力?大学,究竟是要学什么?

身为大学考试的亲历者,我自知无法站在绝对客观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但思前想后,我还是给出了答复。


我始终觉得,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为了什么而做,这样也方便之后审视自己是否实现了初衷。在学习这件事上,学校、老师、和考试,永远都只是一个推手,至于真正学到了多少,对我们又有多少帮助,只有自己清楚,也只会对自己一个人产生实质性长久的影响。

正如杨绛在100岁感言中所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现在获得的荣誉,或许会是别人口中一时的谈资,但过一段时间,大家会有新的话题,有各自的事要关心,而真正要承担结果的,只有自己。

说到这儿,我想,“我们还有必要考试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诚然,搜集情报考前突击的现象并非一人所能左右,我们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但是,我们能不能只把它当做是一个辅助手段,更多的,是靠自己扎扎实实的学习。

(二)

再来谈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忙”到考前才来抱佛脚?

上学期,去参加了“校长有约”,校长说的一段话令我记忆犹新。

“你们总抱怨课时太少,老师讲课太快。但是,压缩课时不等于压缩学习。压缩课时,是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讲解重点就好了。难道你穿一件衣服,还需要老师教你怎么扣扣子吗?”

“外国很多学校的学生,一星期没几堂课,可是人家要演讲,要讨论,要自己进行很多学习活动,照样学得很累。学校希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此之前,我也是抱怨课时太少的莘莘学子之一,但校长的这段话,我一直牢牢记在心里,并不时拿出来斟酌,也逐渐摸出了一点新方向。

学习,本就需要更多的自我付出呀。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已经多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那些时候我们在干嘛?忙着参加社团活动,忙着谈恋爱,忙着吃喝玩乐吗?学校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我们,希望我们用以学习,但我们却统统用来干别的事儿了。

说起来未免有些哭笑不得。

事实上,每个人在大学的目标都不同,学霸们专注于学习,奖学金拿到手软,这无可厚非;有些人觉得实践能力更重要,于是将生活的重心更多的放在了社交活动或是工作上,这倒也是一种选择。权衡的天平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怎么度过大学四年,也没人能干涉。但别忘了,作为一个学生,学习依旧是你的本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而更多的应该通过学习,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越强,遇到问题,就越可以快速归类、归纳总结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遇到具备共同点的东西,比如数码产品类,就可以很快上手。或许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提高与成长。

大学,学什么?你觉得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