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真正的知识分子?
01
昨天和一读者聊天。他说:此生,最恨老师了。忙问:为何?答曰:大学四年什么都没学到,大学老师只知道窝里斗,只会得过且过,拿工资坑学生。
一时竟也无语。学校里的事还是知道一二的,比如评职称时的互相撕逼,竞聘时的明争暗斗,口头上的仁义道德,申报课题时的跑步进京。
而更为恶劣的则要数中国高校的学术腐败,2016年美国Plagiarism Watch发表了一份题为《科学论文代笔公司与掠夺欺诈型期刊合谋中国学者》的报告,挖出了一家被称为“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该公司与巴西SCI杂志合作收费,为中国学者发表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2015年,该刊发表的文章当中,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比例高达78.1%。
早在2009年,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曾发文,中国论文造假市场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据有关学者的保守估计,国际OA期刊市场每年也从中国收取数十亿的“版面费”。
高校学术造假,在国内早已算不上什么秘密的秘密,上至教育部的高官,下至碌碌无为的老师,每个人都心知肚明,那些花钱买来的“铅字”,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人自嘲,中国的学术论文99.99%的都是垃圾。
由这样一批不但自欺而且欺人的造假专业户组成的教师队伍,说他们坑学生、坑家长、坑社会、坑国家,好像一点都不为过。
02
如果有一种职业可以代表知识分子阶层的话,最有希望的应该就是教师。但在中国,教师显然不具备这一资格。
法国学者朱利安·班达在《知识分子的背叛》一书中指出,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具有静态、大公无私和理性三大特征,而最重要的是其价值的静态性。
所谓价值的静态性,是指知识分子的价值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地点以及在现实中相关的其他条件下是不变的。也就是说,知识分子所坚守的是抽象的公正、抽象的真理和抽象的理性。
班达所说的抽象,通俗地讲就是知识分子所坚持的公正、真理和理性是永恒的,而不是应时的,是为所有人服务的,而不是为某一阶层、某一特权的、某一地域、某一时代的人服务的。
知识分子的价值就在于坚守一种永恒和抽象的真理,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也许斯宾莎的话更容易理解:“每位存在者的完美就在于独立思考它固有的本质。所有的变革都是毁灭,完美不应该依时间而定。”
今年两会期间,网上最火的一个提案可能要数人大代表黄细花关于“18岁就可享有结婚权利”了,显然她是为配合国家关于“二孩时代”政策的歌与舞;如果在上世纪70年代,为配合国家“计划生育”,她提出“宁可血流成河,不可超生一个”、“喝药就给瓶,上吊就给绳”、“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该流不流,扒屋牵牛”的议案,也就根本不足为奇了。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是见风使舵、附炎趋势、阿谀奉承、急功近利的“识时务者”,而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坚定的操守,勇于质疑,敢于批判,为了永恒的真理和正义,会对现实说“不”的那些人。
03
王炎在2014年第3期《社会学家茶座》上撰文“作为一种志业的政治”,呼吁为一个国家民族作出价值选择与决断的人,是真正以政治为志业的政治家群体,他们应该不为稻粱谋,不为身家谋,不为“亲朋好友的资本主义”谋。
这一群体也正是班达所说的“知识分子”群体。但在中国,还缺少培养这一群体的政治体系和文官体系。与国外所奉行的基于法律和契约的理性化文官体系不同,中国的文官体系属于“家产官僚制”,它强调个人忠诚,渴望权力,崇拜官吏的专断意志,具有严格的尊卑等级观念,这就造成了从政的人是依赖政治而活,而不是为了政治而活。从政只是为了光宗耀祖、获取名利的一个手段,而非使命和志业。
不仅仅是政治场域,在教育界,也同样存在严重的教育体制官僚化倾向,稍有点活动能力的,都会跑官、要官,因为当一个系主任、副院长或者校领导,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好处”。庸碌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学科建设虽然没有上去,但名利却丰收了。
根据《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显示,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其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高18%;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高25%,前者的年均课题收入也比后者高36%。
一方面是学术腐败和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一方面是对权力的追逐与名利的渴求,不论是官员或教授,当他们把名利和权力作为价值追求时,永恒的真理早已离他们远去了。
04
北大教授郑也夫先生说,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在幼儿园就被扼杀了,中国式教育是奴化教育,是培养奴才的教育。
从儿童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遵守规矩就成了一个人一生的座右铭。听话、顺从、乖成了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在罚站、抄书、棍棒的调教下,逐渐锻造了学生唯书本是从、唯老师是从、唯权力是从的人生品格。
这批孩子走上社会,当上教师之后,又用同样的方式打造下一代的品格,周而复始,连同他们从当年老师身上看到的学术腐败与权力角逐。
而教育的市场化,更强化了学校所承担的“知识贩卖”的角色,也更远离了“社会良心”和“真理传授”的担当。半成品、次品的无法评估和验收,以及招生宣传的恶意包装,成就了他们在这个造假横行社会的另一个成功案例。
如果不宣传真理意味着知识分子堕落的话,那么,走向教育和真理的反面,也许就是班达所说的背叛。
05
在一个不适合知识分子生长的土壤里,再加上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拥有知识的人只愿靠知识谋生和谋利,而不愿思考和质疑,更不愿把“教育”或“政治”作为他们的志业,所以他们只能称的上“知识贩卖者”,而非真正的“知识分子”。
中国没有真正的知识分子,原因大概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