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说2020022838)由一张图表看如何实施表现性评价课堂
由一张图表看如何实施表现性评价课堂
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学校 岳向明
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提到了表现性评价课堂,其讲座中的一张图表让我深受启发。
这张表是“表现性评价课堂实施模式图”
每一节课教师都会设定一个学习目标或者教学目标,围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图表中提出了几个步骤:
一、通过评价量规将学习目标与表现性评价任务结合起来。评价成为目标实现的手段,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非孤立的。评价量规的制定则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桥梁。当然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步骤和操作。
二、图表的中心是四个步骤的结合。
“明确任务”是前提。没有一个明晰的任务,学生们在课堂上将会不知所措,效率可想而知。除了明晰之外,还要注意切实,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课堂任务不能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那么这一任务的实现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课前制定一个明晰而切实的任务是非常关键的。
“实施任务”是重点。任务明确了,如何实施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就需要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或策略来推动任务的实施。活动与策略的设计绝对不能是教师想当然的,而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的预习反馈、教师的课前检测等一系列的措施来确定如何实施任务。
“展示成果”是过程。任务实施后会形成相应的成果,那么成果的展示就需要教师运动脑筋了。如果形成了成果却没有展示的机会,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没有了成就感,后续的目标就有可能完成不了。如何开展多样的、丰富的、灵活的、有效的展示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当前我们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比较单一,也就是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比较有创新的可能会让学生上台展示一下。但是这些形式的成果展示往往会成为个别学生的“个人秀”,那么置其他同学于何地。
“互动生成”是关键。任务的实施、成果的展示不是我们课堂的最终目的,我们的课堂需要学生们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图表中“明确任务”与“互动生成”两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要明确这一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知识要与任务相联系,不能孤立地生成。
三、评价量规是推动课堂的有效措施。
不论是在实施任务过程中,还是在展示成果过程中,如果没有评价的存在就不可能使活动顺利开展完成。
评价量规的设计就成为了一个关键。评价量规是推动课堂各类活动有效开展的标准,那么固定性是必然的,不可能一堂课一个评价量规。所以评价量规的制定一定考虑到其要有长期性和固定性,那么具体标准的设定就要有一个大的范围。但是每一堂课又有其独特性,评价量规在制定时还要注意到灵活性。
一个固定而又灵活的评价量规的制定就需要教师综合学生水平、课堂任务难度、课堂活动的特点等因素来制定。比如在一个学生水平偏高的班级上一堂古诗词赏析课,制定评价量规时,就不能只制定朗读方面,还要针对水平高的学生制定关于赏析理解性的量规。
四、“概念理解”是目的。
一堂课的结束不能止步于“互动生成”阶段,学生在课堂生成的知识往往还比较稚嫩浅薄,而且往往还没有持久性,可能下课后就慢慢忘记了。那“概念理解”就成为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我觉得“概念理解”不能只是学生把课堂上生成的知识记住,而应该在教师的有效促进下将知识上升为一种能力。教师的促进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学习目标。
如何来确定学生真正达成“概念理解”这一任务呢?之前讲座中李老师提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的情境中,并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就是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课堂知识的标准,同时也是检测这一堂课是否达到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