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你为什么不下船
社会学有一个研究难点:研究对象的无穷尽,研究变量的难控制。城市在不断的扩张,人口在不断的膨胀,人类像是长大的梵天,变得性情古怪,难以琢磨。此时,轮船成为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有限的资源,有限的人口,可控的社会。它的局限性反而让我们看清世界的真面目,那些人性,那些爱情,那些悲剧……泰坦尼克号的呜咽在我耳边呼啸,海上钢琴师的旋律在我心中回荡。已经看了几遍《海上钢琴师》了,始终有一个问题横梗在心头:1900,为什么你不下船?
船中的世界,是幸福的极限
很喜欢三毛的一首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这既是诗人的呓语,也是世人的梦想。
但是,1900活成了大家都想要的样子。轮船是他的家,他的根扎深深的扎进土壤;但是轮船却在行进,他的发梢在海风中飞舞。只需静静的站着,他就看到四季的流转,海上的薄雾,晨曦初露,人群接踵……他沉默着观察,慢慢的感受,像一颗在风中飞舞的树。
在船上,1900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无论他把钢琴声带到哪里,都会赢得一阵欢呼。一等舱的贵妇为他着迷,三等舱的男人为他合拍。对于船上的人而言,他就是上帝的福音。同时,他有好友小胖,也有一大群崇敬他的乐手。更有甚者,他名声外传,引来无数人的朝拜,是当之无愧的钢琴家。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900在船上实现了从生理需求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所有需求层次,处于一种幸福的状态。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桃花源的话,很可能就在那艘每年往复五次的轮船上;如果说谁在这个操蛋的世界活得快乐的话,也只有那个从未下船的家伙。
想象的世界,才最美好
所有人都为1900不肯下船,与船同眠而感到可惜,但我认为:他一直都在陆地上。而他降临的美洲大陆,是世界上最美的净土,只存在与1900的那颗充满想象力的大脑。他的房间挂满报纸和图片,述说着这个世界的美好。而这些散落的世界碎片,构建了他脑中的那块完美大陆。
只有在想象中的东西是最美的,就像是你的梦中情人永远是无与伦比的。很久来,我不曾谈过恋爱,这不是说我没有喜欢的女生,也不是说没有女生喜欢我。我曾调侃说:我的恋爱就是从暗恋开始,到表白结束。这是老实话,但不是说我的表白从未成功。我曾喜欢一个女孩浅浅的微笑,纯情的目光,就像是天仙一样的存在。恰好,她也喜欢我。两个人走在一起,那些美好就不断的被磨灭,支离破碎的爱情渐渐的丑陋不堪。我知道她是一个肤浅的人,对文学好不感冒,但对蹦迪却情有独钟;她也知道我是一个悲伤的人,看起来阳关灿烂,但总会在深夜中独坐……
《唐伯虎点秋香》的结尾让很多人开怀大笑,却让我无声落泪。唐伯虎为了娶到秋香而九死一生,斗过夺命书生,赢过秋香的主母,终于赢得美人芳心。结局却是秋香希望和唐伯虎共推牌九,伯虎一脸茫然。我相信,他的内心在此刻是落泪的。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但往往,无趣的灵魂总是伪装成漂亮的皮囊,来辜负有趣的灵魂。爱情就像是围城,外面的人像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如果非要在这两种可能中选一个,我宁愿傻站在围墙外。看见自己喜欢的人,就看着她就好了,暗恋中的她才是最美好的。
1900可能是最了解这个世界的人,就像是古代的君王,根本无需微服出访便能了解天下事。每年航行五次,每次都有两千人,而1900能够融入各种圈子,了解她们的家乡,梦想和故事。他不是一个父亲,不是一个儿子,也不是一个丈夫,但是他了解过无数类似的角色,仿佛经历过无数次“父亲”“儿子”“丈夫”的角色。很自然的,他便能看透这些外相的本质。一切都不再神秘,一切都不再新鲜,即使上路地生活,也逃不出想象中的样子。
下船,意味着割裂一切
1900在船上待得越久,他的沉默成本就越高,越难和轮船割舍。像是《肖申克的救赎》的那些狱中人,在里面呆了半辈子的老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保狱外放后自杀;卖东西的瑞德呆了四十年,如果上厕所不打报告就尿不出;唯有安迪在狱的时刻最短,还能做一个渔夫,勉强适应现代社会。
船上,有着1900的一切,他的朋友,他的社会地位,他的音乐,和他所熟知的一切。而下船就意味着他去割裂这一切,去迎接不确定性。对于这样一个在船上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人而言,这个沉默成本太高,他已经没有勇气和精力去重新开始了。
何况,真的是重新开始吗?人类不过是一个个相似的存在,无论你是男是女,是富是贫。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爱欲,痛苦和烦恼,人性千百年来从未改变。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家,过年时你会穿上新衣服,来彰显自己混得不错;如果你比较有钱,你会带上块名表炫耀一番;如果你是巨富,你会邀请朋友在自己的游艇上度假。归根到底,都是虚荣心,不同的阶级对应不同的方式。但对于1900这样一个观察着三等舱到一等舱的人而言,这些繁华的表象能迷惑他,能诱惑他吗?何必重新开始,我已经历一切。
曾经,我对人生的意义很迷茫,终日陷在痛苦的思考中。直到我看到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写的一句话:“人生的意义在于你死去的时候比你生来时,心志更加成熟。为了这个目标,你需要用一生去历练。”原来活着是一种历练啊!这倒是和佛教的理念相吻合。
问题在于:如果你有足够的历练,你还需要苟活着吗?《奇葩说》不久前的辩题:你要不要冬眠一百年后?对此,大部分人都跃跃欲试。她们要么是此身没有经历心志的锻炼,要么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即使再活一千年又如何?终不能解脱!而1900选择沉入大海,是因为他已经看透,没必要在人间地狱中弥留。
人间,即使地狱。
太多选择,反而没有了选择
1900认为,人生应该想是一架只有88个音符的钢琴,在有限的琴键上演绎无限的乐章。但在大陆,那些琴键没有尽头,一个人穷尽一生都无法真正的把控自己,更何谈去演绎人生?
在从前,每个家族生活在独立的空间,有自己的领土,世代相传。在这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你耕耘生命,种植希望,在庄稼的更迭中繁衍子孙。如今,我们挤进一个个小小的方盒子,磨灭自己的天性,委曲求全成为一个个琴键,任凭上帝的弹奏。
1900想说的是:在船上我是自己的主人,在自己的领土上;而在大陆,我不过是一个工具,身不由己。那一条条道路,你不可能走尽;那些种种可能,你不可能穷尽;看起来的繁华,其实单调得惊人。
就像是雷锋说得:我们要用有限去追求无限,而不是为了追求无限而忽略有限。看到1900的话,我突然对知识产生了怀疑:我们真的要不断的学习吗?知识真的是越多越好吗?踏进大学的自习室,我就被吓呆了:一排排的座椅坐满了人,大家埋头在各种考研书籍中,偶尔才抬起泛红的双眼。
那一刻,我决定放弃考研。知识是无限的,它们不过是从浩瀚无边的信息中提取的规律。就英语可能以后都没有说的机会,微积分不会有用武之地,我们不该把生命耗费在无尽的知识中。本质上,穷经皓首和追剧打游戏没有区别,我们都是在消磨时间和精力。只不过前者看起来义正词严,而后者更快乐。难道,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知识?我们不过是想经历一段有限的人生,并把它过好而已。
那么,就把你的精力集中,在几个有限的选项中抉择。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你全盘考虑后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