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不悲秋
秋季首当顾护肺气,收神敛气,保持秋之平容之情。
《黄帝内经·素问》:“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所以,人们,尤其是肺气不足的人进入秋季,应当注意顾护肺气,收神敛气,不使神志外弛。秋分过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转阴的关键时期,人体的阴阳代谢也进入到了阳消阴长的过渡期。此时,人的生活起居就要顺应阴阳平衡,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
中医历来有“燥则润之”的养生理论,且强调宜收不宜散,倡导饮食调养来抵御燥气。可适当食用一些滋养润燥、益中补气之品,如银耳、百合、沙参、麦冬等,煮一碗温和滋养的糖水就能润肺解燥,祛除秋燥不适,还能美容养颜。当然,饮食方面也要注意荤素搭配,减少辛辣肥厚之物。
适当参加户外运动,秋季运动也有讲究。秋季宜“养收”,不宜剧烈运动大汗出。秋高气爽、天气晴好可以多些锻炼,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一些体质较弱者、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时间和强度不宜过长,以防出汗过多,导致阳气耗散、损伤阴津。
也可采用中医适宜技术,如艾灸刮痧等操作,调理肺脏功能。艾灸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可起到调肺气、润肺阴、降肺火、去肺燥的调理作用。所以,秋季科学地进行艾灸也能起到保健治疗效果,主要选穴背腧穴之肺俞、脾俞、肾俞,太渊、太溪等相应穴位,扶阳固本,补中益气,健脾利湿等,以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凡事从另一个角度看事物,就像古代文人一样保持乐观的心态,如陶渊明《饮酒》咏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着淡远、宁静的心情。如唐代杜牧流露出对秋天的喜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唐代刘禹锡《秋词》里的乐观的情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伟人毛泽东的诗句更是颠覆了悲秋传统:“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所以,人活在世,心态最重要。境随心转,乐观豁达面对秋日,就会发现阳光同春朝一样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