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育儿实践

梅小七‖ 城市里的”隐性留守儿童”

2018-08-25  本文已影响24人  Z沙漠胡杨

上次回老家,刚进村子,见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孩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对着远处路口发呆,我问他:“小朋友,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呀?”,他有点害羞的说:“我在等爸爸妈妈,奶奶说爸爸妈妈今天就回来了!”,“他们去哪里了?”,“奶奶说她们去北京挣钱给我买好吃的”。

回去跟我妈絮叨,说这样的小孩就属于留守儿童,一年一年的见不着爸妈,真可怜!妈妈却习以为常的说:“这样的孩子可多了去了,你看看现在村里,还有几个年轻人在家呆着的?很多都成了空壳了,就俩老的大眼瞪小眼儿,有小孩可以带的算是幸运的,还有点人气儿。现在城南建了一个留守儿童学校,专收留守儿童,而且已经满额想进进不去呢,有些老人接送不方便的,小孩就直接就吃在学校住在学校,过周末才接一趟”,听得我一阵一阵心酸。我外甥女也算是个单亲留守儿童,她爸爸常年在韩国工作,一年回来一趟,幸好还有妈妈陪在身边。还有很多孩子是爸妈都不在家的。

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队伍,无论是3年前父母一方或同时外出的6100万,还是民政部等部门最近公布的父母皆外出的902万,都是巨大的数字。如此众多的留守儿童在家庭关爱缺失中成长,这是社会之痛。正是培养亲子依恋的年龄,正是喜欢依偎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却被生硬的拉开了距离,在孩子心中留下的是什么,是对父母的思念,是思念而不得见的焦虑,严重者可能产生情感隔离,他们把对父爱母爱的强烈需求锁在自己的壳子里,他们会以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是不值得被爱的,于是当父母突然回到身边的时候,很多小孩表现的却是对其父母的冷淡和疏离,想亲近而不敢亲近。

父爱母爱的缺失会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但是这要求在幼年时期得到满足,否则,不安全感便会在心灵生根,成年后很难拔除。童年时期安全感的缺失,却需要他们用整个后半生去弥补,家长也会为陪伴的缺失,再将来为此付出更多大的代价。

可能您会暗自庆幸:幸好幸好,我们都在城市,我的孩子不是留守儿童。但如果有人说,可能您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是城市“隐性留守儿童”,您会是什么反应?现在大城市有许多孩子,父母都非常忙碌,上班没时间在家,孩子没人陪伴非常的孤独,尤其是放暑假期间。这些孩子生活在大城市,又多是独生子女,看似生活在优渥的环境里,却基本只有玩具陪伴,父母可以随便赠送孩子精美的礼物,却难得带孩子去一趟游乐场,因为父母抱起孩子就没办法搬砖,而搬砖就不能抱起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孤独成长,孤独学习——这就是城市里的“隐性留守儿童”。孩子在最需要陪伴的阶段,父母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劳碌,工作和孩子首位不能兼顾的残酷现实,让多少父母满心纠结和愧疚。

一首很熟悉的公益儿歌《我会听话》,小臭臭唱出了孩子的心声,也听的家长眼泪撒满地:“不愿再玩我的洋娃娃,不愿再唱小班的歌儿呀,好想吃妈妈做的饭菜啊,好想听爸爸讲的童话,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外面工作辛苦啦,我最爱的爸爸妈妈,你不用把我牵挂,我会听话会听爷爷的话,懂得礼貌不吵架,我会听话会听奶奶的话,好好吃饭快长大,我会听老师的话,认真读书学文化,其实我最想听的话,是你的话”。多么懂事的孩子,一句”其实我最想听的是你的话”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催人泪下,更惹人怜爱。

陈可辛导演的《三分钟》,是春节期间的一幕,感动了无数人,三年坚守岗位的列车员依然不能回家过年,妹妹带着儿子等候在车站,只为了在火车到站的空隙里和妈妈三分钟的相聚,儿子远远望着火车来的方向,列车进站,倒计时开始,他下车招呼旅客下车,另一边的儿子挤过熙攘的人群,向妈妈身边跑去,看到妈妈后,他却一言不发,紧接着开始背乘法表,妈妈想打断他,可妹妹说,儿子以为背会乘法表,就可以多见几次妈妈,他背了很久才会。她一把抱住儿子,儿子依旧背着乘法表,铃声响起,列车员必须出发了,妈妈强忍不舍转身上车,门关上了,儿子还没有背完。听着他着急的加大声音继续背诵,眼神却一刻也不曾从妈妈脸上离开,他想在妈妈面前再多展现一下自己的乖巧,得到妈妈的赞许,他渴望火车慢点开走,镇定的表情下掩藏的是对妈妈强烈的不舍和对母爱的渴望,终于在列车启动之前,他大声了隔着车窗背完了最后一句九九八十一,然后才嘴角漏出了满足的笑容。相信看完这个视频的父母都会被深深触动。


《三分钟》- 陈可辛导演短篇作品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母爱缺失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验——“罗猴试验”。该实验说的是实验员选了两批同年龄的幼年猴子。其中一组,年幼的猴子,有妈妈的陪伴,另外一组猴子没有妈妈的陪伴。经过一段时间后,研究员对猴子的群体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在缺乏真实养护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猴子,缺少群体性行为、不合群、富于侵犯性、怯于探索环境,且不能适应未来的环境。另外一批有妈妈陪伴的猴子则健康的生活,没有猴子出现不合群,害怕探索环境等不良行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母爱的存在和妈妈的陪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母爱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孩子在未来生活中出现更多反社会行为,而有妈妈陪伴的孩子则更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另外,罗猴实验还发现如果对已建立依恋关系的母婴猴在三个月时进行隔离,当与妈妈再重新团聚时,婴猴表现出更多的依附行为,探索行为减少,缺少挫折耐受力与探险性。

这个结果也提醒妈妈,这种母爱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的妈妈,因为工作的需要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殊不知这种分离会阻碍孩子安全型母子依恋的建立。母子依恋的缺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具有持续性的。母爱的缺失,会损坏孩子心理的安全感,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对周围环境表示出回避与退缩的特征。同时,即使以后能形成新的依恋,也会表现出对现实生活压力无关的焦虑或者失望。因此,母爱不是无形的,它需要妈妈和孩子两个人共同的经营,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亲子依恋关系,不仅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儿童入学以后,父母与儿童的交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直接交往的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教养的主要内容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关注重点是游戏、生活最能力、情绪和兴趣,对小学阶段的儿童关注的重点改变为学习、同伴关系、情绪、兴趣。而童年阶段的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同伴经历,与同龄人结合的伙伴关系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学儿童的归属感由家庭向同伴转移,从同伴中得到友谊支持和尊重,成为他们必须的精神寄托。在与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也了解他人的各种特点。学会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策略,学会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者放弃自己的意见。

童年期儿童非常重视与同伴的友谊关系,其意义在于: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交往中的相互支持、情感上的共鸣、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等等。然而,现实生活中,放学以后回到家,孩子又变成了一个人,学习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什么游戏一样的乐趣,而是在孤独中坚持,而大多家长的陪伴往往给孩子增加的是压力而非动力和兴趣,久而久之法儿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让学习变得更加的孤单枯燥。

孩子的眼神诉说着心里的愿望

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结识更多的同伴朋友,让孩子陪伴孩子,让他们在相互陪伴中学习和成长,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良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