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则小故事,浅谈公司文化竞争、文化融合、文化扩张

2020-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随庸记

故事一,文化竞争

朋友小王和小周同时从F公司离职创业,在F公司时小王偏注于业务,小周偏注于管理。两人创业项目相同都是买了两台机器设备从事制造代工。

起点相同,环境、人力、物力相似。

小王直接把公司定义为加工门店,讲弹性与成本管控偏向于业务公关。不太注意公司形象、加班费、员工福利、安全用品能省则省,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能免则免。

小周起点把公司正规经营,该有的流程框架一样不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员工的基本福利安全保障也不欠缺,而且经常与员工一起搞些团建活动,凝聚团队向心力与士气,当然小周也不是按部就班,也会弹性灵活应对。

相比之下小周的公司经营成本在前期远远高于小王的公司。

前两年小王的经营业绩远远高于小周,小王对自己的经营模式越来越自信,还经常嘲笑小周搞些花架子,但小王赚了钱后也没有去太注意公司的经营管理改善。而小周的公司慢慢地完善相关流程与制度,在管理上越来越正规,越来越科学。

三年后小王的公司看上去还是像个作坊,而小周的公司无论在环境上,还是在员工上下的精气神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通过第三方的相关质量体系认证。

作为旁观者,我亲眼目睹他们俩的发展,小王的公司随着发展需求,管理跟不上,越来越混乱,行业口碑与企业形象越来越差。小周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这主要还是来自企业文化的竞争。

小周的公司制度健全,员工福利与发展有保障;公司注重形象,在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小周有企业文化的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宽容意识,企业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企业文化建设超前。

作为同行,小王与小周的企业是有竞争关系的,比如员工的招聘、工人之间的跳槽、客户的开发与客户的选择、供应链资源等,这些都慢慢地向小周的公司倾斜与聚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包含管理与经营,道德与法制、责任与人文、科技与资本、改革与创新等,是无法被模仿的整体。

故事二,文化扩张

Q公司一直从事电脑机箱冲压制造,这些年赚了些钱,但利润越来越薄,一直想拓展业务多元化发展。Q公司员工有一百多人,工程师有十来位,其余大部分是流水线作业员,并没有什么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与以人为本的管理,偏重纪律的执行,追求的是效率与成本,员工流动性大,对员工的技能与素质要求不高。

一次偶然的机会,Q公司投资收购了一家自动化公司。这家自动化公司有五十多人,大多是研发制造工程师,学历高,素质水平高。这家自动化公司因项目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才会被Q公司投资收购。

Q公司把自动化公司视为自已的一个部门单位,照搬Q公司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经验,经过一年的经营磨合,Q公司最终还是止损转卖了自动化公司。

此次投资的失败,其实也是一次企业文化扩张的失败。

一、自动化公司项目不确性与周期的不确性,导致投资回报不确定,同时员工工资高,福利要求也高投入成本大,最终超出Q公司的预期与盈亏承受能力。

二、Q公司自身并没有优质的企业文化,无法取得自动化公司的认同。

三、Q公司是流水线作业,低成本、低利润,行业的特性与管理水平,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效率性、道德性、公益性、创新性与自动化公司存在巨大的差异。

四、Q公司与自动化公司发生文化冲突时,Q公司没有去积极融合创新。

五Q公司投资并购自动化公司,理应提升改变公司企业形象,但其仍停留在过去。

企业文化的扩张讲究的融合与互补,讲究优质与强势。

一般分为互补式扩张、改造性扩张、一体化扩张。

故事三,文化融合

W公司是一家从事消费电子产品制造与销售的公司,在消费者的个性追求和多元化销售渠道的今天,W公司一直倡导企业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在产品开发制造方面,公司针对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细节上区别,既要保持公司的统一形象,又要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对于不同国家还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W公司有着自己的民俗政策研究室,专门对产品的销售地提前进行风俗与法律制度的研究。但公司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凡是有损中国国家形象,有伤害中国民族感情的事,决不会去做,宁可放弃市场。

公司经常组织研发人员到各地考察学习,学习当地的行业标准,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

在销售方面,公司积极培养当地的销售人员,做到既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又坚守公司经营理念。对驻外销售人员不仅经常开展线上培训,而且定期召回总部学习。

企业文化融合的前提是认清不同文化的背景,大到国家与民族,小到企业与个人。

企业文化的融合既尊重主体,也尊重个体,既讲究互补也讲究个性。

对公司跨文化沟通能力建设,以及对跨文化提出的提议:

一、企业文化是门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特别是公司经营管理层,因为他们是公司企业文化的缔造者。

二、企业文化的推动需要形成体系,有些可量化,可书写的要形成可执行的文件与制度。

三、关于企业文化的案例,多如牛毛,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经常学习,借鉴,反思。

四、对从事跨文化的工作人员,要经常培训考核,要有原则、有策略、有方法,多交流、多学习、多汇报,发问题及时应对,注意时效性。

五、企业文化不是经济,但它是对经济的态度,决定了企业的经济走向。

本文由职深生活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点赞也是一种鼓励!留言也是一种交流!谢谢!

免责声明: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