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红|孩子,我还能陪你多久?
清晨我往往都会比儿子早醒一会,包括夜晚,也都是几经周折,终于哄他入睡,我才松一口气让自己休息。
孩子有他自己的可爱之处,但对于长期一个人奋战的我,总认为他最让我舒适与感觉天使般恬静的,就是熟睡以后。
熟睡中,我可以慢慢观察他的眼睫毛,可以看他的嘴巴,可以看他稚嫩的面颊,可以偷偷的把手伸进被子去摸摸他的小腿,或者轻轻握着他的手。
此时的他不再逃离,不再抗争,不再古灵精怪的乱蹦乱跳,他就躺在我身边,让你觉得安静,踏实....
每天都循环往复去看,每天都在想,孩子快点长大吧,长大了,妈妈就不那么累了。
但是这个年过完,他就四岁多了,幼儿园的名额早已经为他留着,只是之前总是迁就他,没有送他过去,然而现在又觉得不能再听之任之了,是时候该理性与严苛一次。
节日的钟声滴滴答答的在靠近,超市里早几天开始就水泄不通,中国人辛苦劳作一年,终于可以休息,可以为父母长辈购买年货,为孩子精心准备一些食物,我也第一次与我的朋友在一起准备这个节日...
然而节后我亲爱的儿子就要正式走进幼儿园了,就要从一个每天赖床的小男孩正式成为一个有老师,有同学,有规律生活的学生了....
白天漫长的时光,我将终于可以静坐阅读与书写,可以打扫卫生,听音乐,可以感受一段没有太多凌乱的生活。
我亲爱的孩子渐渐的会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独立能力的男生,他将要奔波在三点一线之间,以后也要奋战在考试之中,也要为了寻找工作而忘返多地....
记忆里的他总是那个还在襁褓里眼睛都不愿意睁开的小天使,然而如今他躺在一米八的床上,伸长他的腿,像一个可以奔跑起来踢足球的阳光少年。
成长是喜也是忧,喜的是他终于不再总是吆喝:妈妈我要抱抱,妈妈,我要喝奶粉,妈妈,我要上厕所,妈妈,我要换衣服.....
而忧的是,我们即将开启龙应台书中说的那样,所谓母子是一场又一场的送别....
曾几何时,我对这句话没有深刻体悟,我虽说早几年就想为儿子写日记,然而事情繁琐复杂,我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调整成龙应台的样子去记录安德烈的生活,我做母亲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职的,我总觉得这与我成长中过早缺席母爱有关。
我不懂得如何来教育我的孩子,因为我从小的环境里,似乎看到的母亲对我除了怒吼咆哮就是怒骂与指责。
即便到了如今有许多朋友甘愿从外地风尘仆仆来看望,来交流,我依旧是父母眼里让他们失望的孩子。
我喜欢书写,更喜欢思考,我一直不明白一个活得如此努力与认真的人,为什么在粗糙的家庭文化中得不到尊重,一开始我以为这是父母的原因,后来我明白,这是文化的问题。
我的朋友Younas每天开始吃饭之前都要说一段祷告词,他要感谢真主赐予他的美食,也要感谢真主给予他的健康与美好生活。
我们要感谢谁呢?我们认为应该感谢父母,因为是他们生养了我们,是他们供养我们读书,给我们食物,所以在中国人的心里,父母就是我们的神。
也大概是这样,我们一生更多在乎的是生养父母对我们的看法与定位,我们很少从内在去思考与探索,因为我们的父母不断的告诉我们:你应该看看隔壁姑娘嫁给了一个多有钱的人,你应该看看你姑姑家的儿子又买了多少套房子....
我们不是无神论者,我们的神就是父母,我们的神不断的告诉我们成为一个把物质看作一切的人,我们没有所谓的精神世界,而追求梦想,而思考与写作这么矫情的事,怎么可以与赚钱这么“神圣”的事相提并论呢?
有钱在中国很多时候就是真理的另一个代名词,人们认为钱可以带来很多幸福,但是到底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幸福,什么才是一个家庭应该拥有的文化?
每一任父母,曾经多半都是孩子,我们在做孩子的时候,其实在学习以后如何为人父母,有的人很幸运学会了包容,倾听,学会了关爱与尊重,有的人,学会的是暴力,谩骂与咆哮....
人生是一场从无知到有知的修行,先学会看自己的前半生接受了什么样的熏陶与教育,再修正,完善出更好的内涵与教养。
我想未来有很久的路,都是我在一边改错,一边教孩子如何进步,因为我知道人生最大的失败并不是今生没有社会地位,而是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曾经为什么活着。
当我们决定牵着孩子的手,行走在路上,我们已经成为了一个生命的人生导师,未来我们要给这个孩子的身体里注入勇敢,坚强,爱与智慧,我们要让他明白,我们并不是他们真正的神,而仅仅只是他们前半程一个不算合格的导师,神在心里,住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我们的精神信仰,我们应该从内而外生活,应该告诫自己幸福的来源不是钱财与物质,是我们的精神有爱的滋养,而爱又容纳世间万物,包括人给予的爱,包括自然界给予的爱,所以我们要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对爱有感知力的人,这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去做的事。
就这样吧,以后的我都要站在幼儿园门口看你走出来,也要看你从小学门口出来,也要看你从初中门口走出来,我该如何在你接受完教育后,又从容对你说,孩子别担心,努力做一个认真热爱生活的人,你可以努力学习,但是我不希望你从小就为分数奋斗。
我对你最好的期望是无论未来遇到什么挫折都想着积极面对,而不是身价百万,却选择自杀。
孩子,希望以后你可以读到这篇文章,我第一次匆忙中为你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