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国漫崛起的两个范例

2019-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鹤忆灵

终于在假期找到全市仅剩的几场排片,补完《罗小黑战记》,完成了今年两部重量级国漫的观影。

《哪吒》在技术上达到了国产动漫电影的巅峰,除了质感、细节渲染较迪士尼还有较大差距,行云流水的动作分镜足够与国际一线制作抗衡,合家欢剧情加上秒杀众多国产喜剧电影的搞笑桥段成了有效的票房保证,诸多细节刻画也显示出了制作人员的巨大诚意。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情和人设始终处于“拧巴”的状态,人物不见成长,剧情缺少铺垫,也让整部影片的格局没法打开,影片到中期以后就进入了叙事无力的困境。对于有一定观影经验的影迷来说,看得实在是替导演着急。

与上映两个月依然享受不少排片的《哪吒》相比,仅在漫迷圈内积聚不少人气的《罗小黑战记》则显得低调很多。但不得不说,抛开市场表现,仅从质量上看,后者被严重低估了。

作为一部原创IP的电影化作品,导演和编剧在保留大量原作设定的同时,大胆运用减法保证了剧情的流畅,建立了具备共情要素的核心主题,剧本的完成度非常高,人物刻画技巧娴熟,自成一派的2D画风、流畅的分镜告别了以往2D国漫的“PPT动画”效果,声优演出与《哪吒》相比也达到了专业级水准。可惜一方面原创IP仍然存在一定的观影门槛,2D制作不利于争取排片,档期也远不如《哪吒》有优势,但对于漫迷而言,《罗小黑》的观影体验无疑要比《哪吒》好不少。

8年前《魁拔》系列电影横空出世,燃起了“国漫崛起”的希望之火,可惜在仍然稚嫩的电影市场和技术环境下,野心满满的《魁拔》几部续作均未掀起太大波澜,颇有些折戟沉沙的意味。直至4年前《大圣归来》爆发,“国漫崛起”重回微博热搜。同样是沉寂4年之后,《哪吒》才终于接棒,又竖起了“国漫崛起”的旗帜。实际上《哪吒》的成功与《大圣归来》非常相似:同样是暑期国产片保护月上映、同样是传统神话题材改编、同样是3D制作、同样的反传统的人设。那么在这沉寂的4年里,国漫是在原地踏步,还是隐忍的成长?

其实在《哪吒》中,最让人振奋的,不是那句章口就来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而是片尾演职员表中一摞摞的外包制作公司,让我们看到了国漫真正的进步——国漫崛起,不仅要靠“传统文化”,更要靠打造一条专业化、市场化、能够造血的产业链条,才能源源不断支撑更多“3A级”制作的产出。而《罗小黑战记》也让我们看到众多国产原创IP在打破技术与市场的桎梏后,羽翼逐渐丰满,依靠良心制作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虽说取材传统神话故事,但无论剧本改编还是技术风格,《哪吒》的整体制作其实与好莱坞动画套路一脉相承;而《罗小黑战记》以中国神妖体系为蓝本,但世界观人物设定、剧作手法,以及“吐槽式”的搞笑段落等,都能够看到日式ACG作品影子。这种学习与借鉴并没什么羞于承认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国漫崛起的必由之路,《哪吒》与《罗小黑战记》分别为这条道路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参考范例:;一是借鉴好莱坞模式,汲取具备一定群众基础的题材,通过类型片式的改编及3D工业化流水线式的高效率制作赢取市场;二是借鉴日本动漫产业,打造原创IP,通过ACG联动培养核心群体,长线发展。

在内地市场大获成功后,《哪吒》试水北美市场,《罗小黑战记》也同步小范围登陆日本院线。或许国漫崛起的下一个雄关漫道,将是考虑如何以更加国际化的制作思路,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