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溪》散文国学与传统文化

石海大哥(畅读版)

2019-06-18  本文已影响57人  朱二哥的一些事一些情

        进入2019年,共享单车悄然在从城广大乡村流行起来。就连我们这偏僻的大陂村,都停满了这种小单车。于是,就在上周末,我忍不住过了一把瘾,骑车去石海大哥那边串门了。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其实不是人名,而是地名。在我们这,主要是指石海村下围社(俚语俗称:火屎迳)——广州从化区1084个自然村之一,也是我们大陂村的兄弟围村之一。它位于温泉镇西南部、灌村路口直入约两公里的S355省道右侧,面积约1平方公里,辖下3个生产队(石海村下一队/下二队/下三队),总人口约500人。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全村姓欧阳,源出凤院村云麓公祠一脉,乃是江埔街(镇)第一大村凤院村欧阳氏的一个分支。据传,他们祖上永秀公在清朝中叶(约三百年前),从凤院村沿着小海河逆流而上,“逐水而赶鸭乸”,或者绕过祖山(黑山)去寻找养殖业水源,偶然看中了这块依山傍水的平地。遂举家定居,繁衍至今,已历近十个世代,成为今天的石海村下围社。

        作为开村鼻祖、史上第一位“石海大哥”—— 永秀公,显然是独具慧眼,相当成功的。每次路过石海下围社,我总是感慨万分。他安家在黑山山脚平地之最高处,让子孙后代既享受着“开门见山、出门望水”之秘境,却又恰到好处地避免了山体滑坡、河水泛滥之天灾。他落户在从化韶洞(韶峒)古驿道灌村路(今S355省道)旁,紧扼交通要道,既为后代的求学、就业、经商等预留了极大的便利,更是让子孙的家园挤进了今天从化“温泉养生旅游商务圈”之核心区域,保留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的祖先们,不仅选对了地,也做对了很多事。永秀公携子孙筚路蓝缕、开荒种地之际,仍不忘祖村凤院村的古训,模仿祖村之布局在村前挖了一个风水鱼塘、种了几株大榕树,还沿着山脚以及河畔种下了茂密的竹林。更令人意外甚至惊叹的是,他们当年栽下的两棵老榕树至今枝繁叶茂,其中村前老榕树已有250多岁、村后老榕树也有140多岁;反观他们的祖村——凤院村大围存活至今的四棵老榕树,竟全部都还不到130岁。

        每次骑游石海村,我总喜欢在鱼塘边的古榕树下乘凉。我喜欢驻足在树头,看树茎上密密麻麻的弹痕,看老人们在树下含饴弄孙或者下棋娱乐;我喜欢从树头仰望村后那巍峨神秘的黑山,又蓦然回看那一座2009年重建的“永秀公祠”。从公祠重建募捐功德榜上可以看到,永秀公的后人,无论男女都有踊跃参与,做到饮水思源,怀祖德、尽孝道。当然,凤院村委、凤院大宅作为祖村,当年也曾共襄盛举,参与了捐资。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如果说 “石海大哥”那株跨越三个世纪的古榕是一绝的话,那么,石海大哥的竹林更是一绝了。沿着占地约800平米的鱼塘广场前行,就到了黑山山脚,进入了河堤的竹林绿道。绿道左边是清澈的小海河,右边则是清凉的灌溉渠。骑行在那不足三米宽的古老的林间小路上,满眼都是苍翠欲滴的竹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静听着动人的鸟啼,感受着温柔的河风,不得不感慨:这就是祖祖辈辈的“石海大哥”为从城守护的一方净土、一片静穆。

        作为兄弟邻村,世世代代的大陂村民,也将与“石海大哥”们一起努力,共同守护好这里的青山绿水。我很荣幸,能跟他们同饮一江水,共祭一座山,同行这一条绿道,共赏这一片竹林。

        作为邻村兄弟,我也将一直关注着他们,祝福着他们。无论是徒步还是骑行,我将每年都往石海大哥这边串串门。因为,我们就是山水相连、守望相助的一家人啊。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石海大哥(畅读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