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素材70-教育心理学2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根据寄望和反应把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寄望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以及给孩子立规矩,要求孩子遵守。反应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孩子沟通,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两个维度构成四个象限,分别是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和忽视型。专制型父母只有寄望,而无反应,只给孩子立规矩,要求无条件遵守,不关心孩子诉求,不与孩子沟通。这种方式下孩子表现出胆小、缺乏独立、不敢负责、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等人格特征。威信型父母对孩子有寄望又有反应,给孩子立规矩,并以身作则,同时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孩子沟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较多表现出独立、负责、勤奋和重成就以及友善、合群、自信等人格特征。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只有反应,而无寄望,则表现为无原则满足孩子的一切。溺爱孩子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则容易形成自私、任性、幼稚、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人格特征。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没有寄望,没有反应,表现为对孩子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且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实现的。友爱和谐、平等互助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抚慰、友善等行为,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善良、宽容、乐于助人等品格。
正确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认识过程中就是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表现在情感过程中就是自尊、自爱;表现在意志过程就是努力发展身心潜能,提高抗挫折能力,自信、自强。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善于利用每个成长机会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主要指对自己各方面的了解,如对自己的学业、家庭、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了解;自我体验主要指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信、自卑等;自我调控主要指对自己的管理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
自我意识还可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现实的我,指个体对现实的我的认识,体现了个体对自己现实的感知。投射的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理想的我,指个体想要达到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伴随形式运算的出现,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中心,他们总想着自己的思想、外貌和行为有多么重要,并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青少年认为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央,相信别人在关注自己。个人的虚构,青少年总认为别人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于是他们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自己是独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成熟,这种歪曲逐渐减少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