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伯夷叔齐2
接上回:
……
说来也巧,先后不同时候跑出都城的哥俩,竟然在第三天碰到了一块。
这天叔齐逛到一个集市,所谓集市,就是乡民相约:初一、十五,来一个固定的地方,买卖些粮食、酱油醋,或是一些农具、也有妇女用的小物件等等。初一称小集,十五称大集。大集的时候,人更多一些。
集市不大,南北朝向。讲究点的,支个木架子,上面摆出要售卖的东西。更多的就在路边铺上麻片,摆上鲜枣、梨桃之类的,收拾起来简单。当然也有固定的简易房舍,例如铁匠铺子,馒头房,属于这一类。
孤竹国虽在北方,本地却生长一种特有的文竹,比小拇指略粗,厚实致密,竹节匀称,非常适合做笔杆。加上北方野狼众多,狼尾毛是制作笔尖的上好材料,“孤竹狼毫”便天下闻名。孤竹国每年都会精选出上好的一品孤竹笔,进献朝歌。
传说当时帝君的叔叔,年幼时喜文,酷爱孤竹狼毫,自取名为“笔杆”。他的父亲老帝君--文丁曾找南国巫师,为其相命。巫师曾说:这孩子有七窍玲珑心,聪明异于常人。但此心老来易空,留下两句偈语:“欲得善终,竹木无踪。” 而去。
老父文丁即找来一班文士猜解此语,其中一人说道:“笔杆”为名,“笔”为竹用,而竹乃空心;“杆”为木用,木老则朽心,巫师应该是指此意。遂即建议此名去掉竹头木边。就这样,叫了几天“毛干”,可是这孩子总觉得别扭,“毛”字显得粗野。琢磨半天,他把“毛干”改成了“比干”,既符合了去掉竹头木边,也和原来的“笔杆”相似,从此以后就以“比干”为名。
比干现在可是朝歌的老相师,朝中文官第一。殊不知,“比”之一字,是两把匕首,乃剜心之器,正所谓“天命难改”。
话说回来,今天集上的人不算多,叔齐看到一名老者,随便找了一块石片,石片上面放了十来支毛笔。显然是卖笔的,做工粗糙,都是普通货色。
虽是如此,他还是留连了片刻。走时,他摸了摸怀里。
怀里除了一些钱贝,还有就是一支小号的毛笔。笔杆锃光瓦亮,中间一大一小两个红斑,已然被盘得如玉一般润泽。
这样走走停停,在逛到一个木匠铺子前,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
“大哥,是你吗?”
“咦,老三,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不好好地当你的君王”
“大哥,真是你呀!还说我呢,第二天我去找你,才发现你屋内空空,想必是不辞而别了。就知道你是真不想当这个君王。你说,你觉得你当了这个君王,是不孝。可我要是当了这个君王,也是不仁啊。所以,我也跑了,嘿嘿!还真巧,咱俩竟还能碰到一块!”
“唉!既然你也这样想,那,咱都不回去了?”
“不回了!让老二去当吧,他也算文武双全。国家交到他手里也差不了哪去!”
“那,大哥,咱去哪呢?”
“我也没想好去哪,这两天竟在这城郊转悠了。”
“要不,咱在这找个地方安个家?”
“不行,虽然这儿还算繁华,但毕竟离王城太近了,被他们发现,总是不好的。”
“也对。”
“唉,老三,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在哪吗?想不想回去看看?”
“你说墨夷部落?你这么一提,我还真有点怀念那里了,自从龆年礼后,被送入王城,就再也没回去过。”
在叔齐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来:围着麻裙,柳树条儿编成一个小环,套在头上,别着一朵小黄花。
“咱去那?”叔齐心里升起些许期待。
“咱先去那,别的往后再说。老三,从王城出来时,我嫌琴架太显眼,只把古琴背出来了,这不,在这买了一付琴架,你替我背着吧!”
“好勒,哥哥。”
兄弟二人问好了路,便相携而去。
……
正所谓:
巫师相名,竹头木边换双匕。
城郊大集,伯夷叔齐再相逢。
2022年11月25日 泉城居士白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