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经典,谈谈《道德经》
读书,就要读“经典”。那到底什么才是“经典”呢?“经”就是途径,就是道路,“典”就是典籍。那什么样的书才能算得上“经典丛书”呢?就是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书。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如四书五经、《史记》《唐诗三百首》《资治通鉴》、四大名著、鲁迅的作品和《道德经》等中国的历史文化经典;经典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典虽年代久远但却历久弥香。经典,是人类精英创造的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经典就是永恒。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道德经》这本书。
关于《道德经》这本书,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别谈谈:
《道德经》的作者——其人;
《道德经》的形成——其书;
《道德经》的内容——其道。
首先,谈谈其人:
众所周知,《道德经》的作者是东周(周朝分东周和西周)的老子所著。老子坐的是史官的位置叫“守藏史”。比如说西汉时候著名的史官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东汉时候著名的史官班彪、班固父子,和班超他们都是一家的,唐朝的刘知几,宋朝的司马光,这些都是著名的史官。老子在史官里,就像鲁班在木工界,都是这个行业的鼻祖。
老子所任的史官好比现在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的馆长,对前朝和本朝事情了解的都比较详实可靠有依据。老子不仅知识渊博,而且他还见多识广。
其次,谈谈其书:
在没有写书立著的时候,老子讲道已经是名满天下了。但是,当政的周幽王滑稽可笑的“烽火戏诸侯”事件让老子“生无可恋”,他决定出关。所出的关叫“函谷关”,在现在的河南三门峡的灵宝,在那个时候就是东去洛阳西来长安的必经之路。
当时收关的总兵叫“喜”。喜就把老子拦了下来,叫他把“道”留下来再走。老子无奈在函谷关逗留了一段时间,一刀一刀地刻下了五千字的一本著作!
书是刻好了,但是既没有写书名也没有分章。由于是老子写的。于是人们便把这本书叫做《老子》。现在大家基本认可,是一个叫河上公的人,最早把这本书分成了九九八十一章(关于分章有争议,也有人认为是西汉经学家刘向分章。)。在咱们文化中,阳数最高的数字就是九,九九归一。《老子》除了“河本”以外,另外一个经典本,就是魏晋南北朝一个天才的青年学者叫王弼。
那么《老子》一书究竟怎样变成《道德经》的呢?
这本书有五千字之多,其核心就讲了两个字——道和德。“道”字在这本书里重复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字在这本书也重复出现了四十多次。更重要的是《道德经》讲的这两个字——道和德,直到现在还是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于日常工作、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字。
《道德经》就以第三十八章为界,第三十八章以前就叫做《道经》,第三十八章开始以后就叫做《德经》。《道德经》里给我们要讲的内容——规则、境界。
前后对比是不是感觉这本书叫《道德经》比较《老子》更好一些呢!
再次,谈谈其道:
道教是宗教,他产生于中国的东汉时期。道家讲什么?讲道,治国之道,为官之道,人生之道。
南怀瑾先生有个比喻,他说,“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道家像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道德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