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人往
“谢谢你”。
每次接过花生,我都会对那哥们说谢谢。
用家乡话说谢谢不好带“你”,往往都是“谢谢哦”。
忘了以前在哪个杂志读过,说“谢谢”不如说“谢谢你”。带个“你”更显得尊重。
来到大学我努力说普通话,不过还是听起来有点怪。
宿舍楼有超市挺好。这哥们是第二个开超市的,他的花生是“上海阿婆”牌的,格外香。比第一家那酒鬼牌的贵五毛,卖四块
这哥们是沈阳本地的,今晚回家了,不送货。
去楼上他寝室翻了许久,货太多,找不着。
还是第一个超市的哥们出勤率高,顶多隔三差五和室友聚会时在群里发一句:今晚喝酒去了,晚点送。
那哥们一看就是个细心的主,他还开超市时,每晚见他认真地拿个小框子来送东西,框子里满满的,那是其他寝室要的零食。
可惜,第二家超市刚“开业”就从他的群里拉走不少人,从菜单来看,第二家明显货更全。过了一天,这老兄在群里说,谢谢大家这段时间的捧场,我以后不卖东西了。
几天后,我删了他的微信。
不过删完那瞬间我就感到莫名的后悔,之前加一些人,若不熟悉,我会对其隐藏自己的朋友圈,对这哥们也不例外。
他却没这么做。
我还翻过他朋友圈一次,内容无非就是时不时地晒几张和女友的合照,照片上他的样子有点拘束。
那哥们样子挺老实,带个黑框眼镜,不胖。不过说来讽刺,我只记得这些特征,虽然他给我送了一个学期的花生,可他的脸是什么模样,我已经忘了。
有些失落感就是这么来的。
和他类似,我的微信好友里有很多“生意人”。卖眼镜的、出国劳务公司的、做头发的、考研机构的、卖信用卡的、搞人力资源的、售楼中心的、给人相亲的、卖衣服卖包的、卖壮阳药的。
我也纳闷自己咋加了这么多人。
有些是在大街上碰见的,他们做地推的让我加微信,我向来不拒绝这种要求。我暑假里也做过地推,被拒绝是常有的,被拒的多了心里也不好过。有晚我还和同事偷偷在工作时间去篮球场打球。
总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并不顺畅,记得我们在学校门口拿着玩具大狗熊宣传辅导班时,遇见了同样在做宣传的发廊里的员工,她们几个三十岁左右吧,与我们同样厌倦了每日发传单、和家长尬聊,于是我们就坐一起拉闲呱。
我一个“同事”问其中一个大姐,你们工资多少,回答说是1500,我心想真不多啊,才和我们一样。
我那个心直口快的“同事”特惊讶,对她们说:我去,这么少啊,咋使?
我注意到几位大姐的表情,有点尴尬。
记得其中有一个大姐闲聊时说到,她每天上班要骑一个小时电瓶车,就为了她闺女在城里上幼儿园,她们发廊在幼儿园附近,工资低是低一点,为了照顾孩子也值了。
后来我们每个人都花一块钱买了她们的优惠卡,我回家带给了妈妈,可她没功夫去。现在卡应该已经作废了。
人来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