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试问思情几断肠?世间依旧明月明

2018-04-08  本文已影响21人  静默如迷

试问思情几断肠?世间依旧明月明

《诗经•陈风•月出》

      有多少离别,泪眼迷离?有多少相思,把盏独饮?这数不清的思情愁绪,剪不断,理还乱,搭乘明月之舟,在岁月悠悠的长河里飘摇不定。于是,就有无数的游人月下独酌,浅斟低唱,将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交付于明月,愿它带与那远方月下的同望人。

        不可否认,月亮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象,在中国人的心中明亮了几千年,也因此照亮了很多文人雅客的半壁江山,月下怀人、望月寄情成了很多文学作品中源远流长而又生生不息的主题,别有一番风味。说起这一主题的最早产生,不得不追溯到《诗经》中的《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咏月怀人诗,写的是男子由皎洁明亮的月光而想起自己那在远方的情人,意境迷离,情调怅惘。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月出》是“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奈何这月下美人美在千里之外,美在不能相见,因此只能假想她就在眼前,借着这月光将她深深怀恋。

        月光皎洁,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苗条有致的身影,惹我思念心慌。

        月光皓皓,照见你美好的脸庞。你婀娜多姿的身影,让我思念意乱。

        月光明朗,照见你清丽的脸庞。你轻盈娇娆的身影,使我思念断肠。

        皓月当空,月华满枝,我看见月光下你娇美的容颜就在眼前,我伸手却是一段无法碰触的忧思;我看见你婀娜的身影自那远处徐徐地向我走来,步态轻盈一如往昔,我张开双臂却是一烟无法拥抱的的怅惘;我听见你一遍又一遍的内心呼唤“式微式微,胡不归”,我回应却是一程无法到达的山高水远。夜风轻起,夕露沾衣。远方的你也定是月下独自徘徊着、将我苦苦思念着,一如今夜的我想你想断肠。

        本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个出游的人,也可能是从军服役的人,亦或是迫于一定的原因不能与自己日思夜想的心上人长相厮守的人。于是,将这一泓清月当作镜子,仿若看见伊人的容颜与身影;于是将那深深重重的思念遥寄,这思念使堂堂七尺男儿忧伤肠断。

        《月出》重章复沓,一唱三叹,表现了一种月光笼罩下思人断肠的迷离渺茫的意境和忧愁怅惘的情调,尤其是每句尾“兮”字的使用,使得整首诗的语言柔和婉转、悱恻缠绵,似若弥漫着一种明亮却深重的忧思。

        “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为什么我心中如此忧伤而凄迷?为什么皎洁的月下我似肝肠寸断?只因我对你的思念太深,深到入骨入髓;只因我对你的眷恋太浓,浓到在魂在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神思恍惚,才看到在月下你秀美的容颜对我深情微笑,你窈窕的身姿为我翩翩起舞。

        自《月出》开了先河后,有无以计数的人望月抒怀,离情、乡思、盼团圆……多种题材的文章诗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从此月亮在文人甚至是在世人心中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这种地位,是思,是恋,是怀念;是真、是情、是祝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上柳梢头,人月黄昏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的就月亮抒情感怀的诗句枚不胜举,人人能吟诵二三。滚滚长江东流、朵朵浪花淘沙,历史更迭,时代变迁,多少世事浮沉,唯独这月亮如昔,如昔圆或缺,如昔明或暗,如昔无怨无悔地将月华洒向世间万物照亮那漆黑的夜,如昔表达着古人今人那或深或浅、或淡或浓、或忧伤惆怅或缠绵悱恻的情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明月亘古千年。只是思念如毒草,各自播种,各自收割,各自饮痛,绝世不悔。

        不知何时夜风起,吹皱一池月华水,恍然醒来,只有我孤身一人自凭栏、空望月……

        试问思情几断肠?世间依旧明月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