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满天星《良心散文》200万赞助力写作

空筐亦可载月

2025-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底石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道德经》有言:“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凡我所求,皆受其所困,万物皆为我所用,而非我所属。”

小时候,姥姥总爱指着院里那口旧瓦缸说:“东西用久了,就有了魂。”那时不懂,直到弄丢了那本宋人笔记,才咂摸出这话的滋味。

那书是在市里旧书市淘来的。摊主是个戴老花镜的爷爷,说这书跟他半辈子了,“如今让它去找新主人”。书页脆得像秋风里的银杏叶,不小心一折就碎,翻动时要屏住呼吸。我把它藏在书架最深处,像藏着一个只有我知道的春天。

前年搬家时,却不知何故把它弄丢了。我把打包箱翻了个底朝天,手指被胶带划出红痕。心里头空落落的,倒不是可惜那些读过的句子,是丢了“那是我的”这份踏实。连续三天,总不自觉走到书架前,对着那个空位置发呆。

直到第四天午后,太阳斜斜照进空书格,灰尘在光里打着旋儿跳舞。忽然想起书里那个“种桃道士归何处”的典故——桃树死了,可吃过桃子的人,都记得那份甜。那本书早在我心里扎了根:为某个句子笑过的午后,被某个典故点亮的深夜,这些难道会随着那摞纸页消失吗?它只是像候鸟,该飞走了。那个空书格,忽然显得很宽敞,能装进整片斜阳。

这让我想起老家门前的小溪。夏天坐在溪边码头的石阶上,把脚泡在溪水里,清凉便从脚底漫到头顶。你留不住一捧水,但那份清凉会长久地跟着你。就好比清晨竹林里的风,你深深吸一口,整个人都透亮了——何必把风装进口袋呢?

我们总被告诉要挣更多、买更好。可上次回老家,看见表妹把野雏菊插在矿泉水瓶里,笑得比花还明亮。才明白幸福不是往屋里搬更多东西,是心里那口井始终满着,随时能照见月亮。

隔壁陈爷爷修了三十年自行车。巷口那块地永远摆着打气筒,旁边粉笔写着“免费”。他说打气的时候最喜欢跟人唠嗑,“现在知道整条街故事的,就剩我这打气筒了”。他的快乐不在收进多少硬币,而在每个骑走车的人,都带走了他给的那阵风。

开始学着他过日子。泡茶时看茶叶缓缓舒展,像看一场小型芭蕾。经过卖栀子花的奶时,我不再纠结要不要买,就让那阵香扑个满怀——这馈赠比花本身更慷慨。傍晚去王阿姨摊上喝凉茶,她总多给一勺冰糖:“年轻人火气大,去去燥。”

忽然懂了什么叫“扎根”。不像爬山虎拼命往高处缠,要像后山那棵老槐树,岩缝里稳稳站着。风来摆摆枝叶,雨来喝点雨水,麻雀在头上做窝它不嫌吵,孩子爬K来掏鸟蛋它悄悄弯枝桠。它的力量不在长得比别人高,而在谁都动摇不了它。

此刻夕阳正移过窗台。那只空书格盛满暖光,恍如月华。原来《道德经》说的道理,早被外婆说过,被溪水演示过,被修车爷爷践行过——我们与万物的缘分,不在紧紧攥住,在好好经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