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关于“真爱”的金句,何时领会都不算晚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134期“晚”主题】
“当你真心爱一个人时,你会发现对方就是你的镜子 —— 你怎样对待他,他也怎样对待你。”
——科胡特
01
虽然这句话,看似像时下的情感鸡汤,实则指向关系中的心理动力学。
“真心爱对方”这一前提,区分了工具性关系与主体间性关系。
在工具性关系中,伴侣单是满足我们内心需求的“工具”:缓解孤独、获得认可、也许是完成社会角色要求……
这种互动本质是投射与剥削,属于条件化的交易;
而在一段主体间性的关系中,“真爱”首先意味着承认对方是独立的精神主体,愿意在关系里“悬置自我中心”——
当伴侣表达情绪时,不急于用自身经验去解读,而是专注去理解对方此刻的体验。
你的爱意越纯粹,收获的情感反馈也越真挚;
反之,若在关系中指责、怀疑,对方也会不自觉竖起防御的盾牌,让感情陷入恶性循环。
02
人们习惯于用自身视角解释世界,很多时候,所谓爱的感觉,正是来自心理学中所说的“投射”。
“对方是你的镜子”并非简单的“礼尚往来”,而是一种情感能量的流动与共鸣。
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与伊丽莎白。
达西的傲慢,映射出伊丽莎白对阶层差异的防御;
伊丽莎白的偏见,又照见达西骨子里的孤独。
两人从互相攻击到彼此理解的过程,恰如科胡特所说的“矫正性体验”——
当达西放下高傲,主动解释;
当伊丽莎白直面偏见,承认错误,
他们不再把对方当作敌人,而是透过这面镜子,看清自己内心角落的“盲区”。
03
所以,如果你在一段关系中,总感到痛苦,很可能是对方照见了你未曾愈合的伤。
童年被忽视,会敏感于伴侣的态度,稍一冷淡,便觉得联结不够;
焦虑型依恋,常会将伴侣的情绪平静解读为“不爱”,实则是自身恐惧的投射;
控制欲很强的人,最大的可能性,是安全感匮乏……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认为,人需要通过重要他人的情感回应来确认自我价值,形成完整的自体感。
就像婴儿需要母亲的眼神确认自己的存在,成年人也会在爱中寻找“被看见”的感觉——
你的愤怒、脆弱、渴望,都期待被对方看见。
当一方可以共情和接纳时,我们会感受到被“镜映”,激发对关系的信任与回馈;
若一方回以评判或冷漠,则会触发我们的防御,退缩或反击,形成恶性循环。
科胡特的理论中,这种互动模式往往源于双方未解决的早期心理创伤,而非表面行为的对错。
结语
这世上,很多一起走过大半辈子的夫妻,相处起来依旧是鸡同鸭讲、各行其是……
科胡特的这句话适合所有被困住的亲密关系。
无论何时,理解这句话的真谛都不算晚,至少不会让我们带着旧的脚本走进新的关系。
真爱为“镜”,不仅能照出自己内心的缺口,深层的期待,也会滋养到对方,收获一份双向奔赴、温暖治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