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旧式中国父母与对孩子的“欺骗”行为
六年级下期部编版语文教材课文《那个星期天》,作者是史铁生,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与妈妈很早以前就约定好那个星期天要出去玩,但妈妈以各种理由推脱最后小男孩绝望哭泣的故事。
看到这篇课文,我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滋味。这或许就是旧式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吧?——我对你撒谎,我欺骗你,不遵守与你的约定,都是为了你好,你现在怪我是不懂事,长大了就会感激我了。更甚者,心里想的可能是——我是长辈,你理应顺着我,我不想,你偏要,也太不像话了,这是不孝!
从深层次上来说,这种行为部分是由旧时代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中“至高无上的父母”的理念演变而来的。这正好是“曾子杀猪”的故事的反面例子。孩子小时候被父母欺骗,长大也学会欺骗自己的小孩,也是“为了他好”,而全然忘了(或不顾?)自己曾经被欺骗的那种失望,难过,或许还有一些难以启齿的报复心理……
在我看来,除不良旧习以外,旧式中国父母习惯性欺骗孩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孩子需要他们来控制,需要他们保护,而孩子自己做出的决策对他不好,所以他们不惜以欺骗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平平安安。诚然,这确实能让孩子更加安全,但孩子也只是一朵温室里的花朵罢了。
在旧时代,社会较治安混乱,烽火不断,粮食不充裕,为了孩子的安全而欺骗其固然能让他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长大。但在治安良好,食物充裕的现在,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这种欺骗真的有必要吗?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尤其反感,让他们对父母失去信任,产生反感和反抗心理。他们长大之后,便会想尽办法脱离这种枷锁,远走高飞。
那么这种不良习惯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什么后果呢?中国式父母的 “欺骗” 行为可能影响孩子对他人的信任感和独立性,同时也会学习并效仿父母的做法,欺骗他人,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失去责任感,并产生多疑的性格。旧式中国父母的这种欺骗行为也会让孩子们感到他们的心情被忽略了,并会失去对家庭关系的信任感,长大以后成立家庭也可能对伴侣产生不必要的怀疑。另外,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到独立思考和做出自己决策的能力,他们在成年后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旧式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欺骗行为,无论是怀着怎样的意图,都是舍远求近的,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极为不利。
如果要杜绝这种行为,我们首先需要把孩子当作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来看待,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