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投资·理财投资理财理财投资

好生意与好商业模式(方三文)

2018-12-07  本文已影响58人  161f09651b9e

永不满足的需求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中国企业造彩电,造冰箱,造空调,造自行车、造摩托车、造汽车、盖公寓,盖别墅。

但这时候突然发现问题了。什么问题?彩电,冰箱,空调太不容易坏,汽车已经没地方停了,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原来,不是产能过剩,而是需求有限。人民群众陷入了需求满足后的空虚之中,企业家陷入了增长失速的焦虑之中: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呢?是文化需求。

也许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儿虚,那我改叫精神需求吧,正好跟物质需求对应起来。精神需求很有意思,它的运作规律跟物质需求正好是相反的:人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精神需求却是无限的。

人的物质支付能力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张,但精神支付能力却是无法扩张的。你想想,让巴菲特付给你100万美元,对他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但你让他陪你聊24小时,怎么可能?他陪聊两小时收300万美元呢。

人在物质需求方面的支出都是斤斤计较的,但精神需求方面的支出却不计价。给陈圆圆买一栋别墅,吴三桂肯定要讲价的;等到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时候,就根本不讲价了,因为有精神需求啊。所以结论很简单,如果谁能满足人民群众永不满足的精神需求,谁就能赚大钱。

其实,过去也有这样的产业,是满足精神需求的,比如电影,电视,书籍,报刊,即文化娱乐产业。

这个模式有一个特征:在满足精神需求的产品与用户之间隔着一个叫做媒体或机构的东西。这个机构存在的理由是:它知道把控产品的质量,它知道用户的需求。

但它真的知道吗?

  后来出现了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做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尝试,就是把中间环节砍掉,直接让生产者面对用户。比如,新闻让当事人发布,不需要记者做中介,文章让作者直接发布,不需要媒体做中介;唱歌的人直接向观众收钱,不需要制作人做中介。

这一式反倒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多少年来,中间隔着的那个机构,既把控不了产品的品质,也把握不了用户需求!

谁做了这个胆大包天的尝试?Facebook、腾讯、微博。当然还有Twitter、陌陌……它们摧毁了一个旧世界,建立了一个新世界。所以理解为什么它们的股价极高了吧?

我闲来无事梳理了一下全世界最有可能达到万亿美元的公司,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一家传统制造企业都没有!一家都没有!

将来可以称为王者的公司一定是满足人民群众永不满足的精神需求的公司,而不是满足很容易满足的物质需求的公司。

@邢阳山:我有个疑问,未来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很容易区分吗?比如AR(增强现实技术)和VR(虚拟现实技术),这满足的到底是精神需求还是物质需求?再如,茅台满足的到底是精神需求还是物质需求?

@不明真相的群众:非常确定,茅台满足的是精神需求。因为很明显,喝500毫升茅台和喝500毫升的二锅头的生理反应是完全一样的,精神上的感受可能就不太一样了。

@般若波罗蜜:赢家通吃,没有中间商吃差价!

@玩纸牌的人:为什么在物质极丰富的美国,巴菲特没有投资文化产业?

@不明真相的群众:因为过去这个产业没有好的商业模式,新的模式他暂时还没有看懂。

@投资加码:有机食品、保健品、豪车,马拉松、潜水,游戏,直播,统统都是精神需求,还有很多很多,精神需求,有钱人有有钱人的玩法,没钱人有没钱人的玩法。精神需求也因人而异。

@明儿就出发:最牛的公司可以把物质的东西变成精神需求,比如喝茅台、开豪车、住豪宅、买钻石,能显摆的物质也是精神需求。

@林奇法则:不过有一个问题似乎还是无解的,一天只有24小时,这些抢占精神需求的公司也无法跨越这个基本规律,最后成了抢占大家时间的公司。

@6K两天:造就强大公司的条件是,颠覆了传统需求或者挖掘了新的需求。所谓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很难分开的…..

@新韭菜:爱美,怕死,怕孤单,是引导消费升级的三大赚钱领域。腾讯和Facebook就是解决了怕孤单的问题。

@傻鸡咩咩叫:感觉方丈的意思是,“体验”最重要,抓住体验,时间、金钱,人才会聚拢,然后体验会进一步强化,然后雄霸。

@DNA投资者:方丈,关于创新与守旧,我有些观点想说说:有一类好公司,它的发展由不断创新推动,很多时候管理层也看不清公司的未来,但新的市场一旦开发成功,前景非常广阔。

还有一类好公司,它的发展由不断守旧推动,公司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巩固品牌地位,但市场发展空间相对于创新型公司小一些。

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我们真的能看清创新吗?

  @曹大勇:网易说过,“网聚人的力量”,这是成本最小的发展客户模式。沃尔玛网聚的用户从1000万到2000万,成本提高一倍多,管理难度增加,而亚马逊和京东就少很多。Facebook从1000万用户发展到2000万,可能还来不及花钱增加服务器,这与精神需求或者物质需求的关系好像不大,攒钱网购最新款iphone,算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呢?网聚人的效率高,但人们散去的速度更快,所以未来依然精彩。

  @奥马哈之狼:让有钱人(或者想装有钱的人)消费得更自在(消费升级),让空虚的人活的更充实(自媒体,如微博,陌陌)。未来几年要沿着这两条线去炒股。

@OneOnes:昨天写了一段话:经常听到或者看到互联网公司在谈人性,的确,大部分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简单粗暴地区分,产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洞察人性的,另一种是迟早会被第一种替代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满足,和恩格尔系数密切相关。

@sertorius:方丈,为何物质保障程度很高的北欧没有出现万亿市值的公司?

@不明真相的群众:小国家要出万亿市值公司太难了,基本上只有美国和中国有条件。

@World100:这个话题有点儿意思。

方丈列举的强大的公司,按照传统观点,它们获得超额利润,是因为它们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面,获得了一个叫作超额利润的东西,但是按照传统的观点,它们应该马上面临许多进入者的挑战,直到超额利润变成平均利润,就如我们在传统行业看到的。

但是,这一幕并没有出现,自微软当年横空出世后,就有了新的规律,叫作赢家通吃。有了微软的系统和应用软件,全世界的人都有理由去使用另一套不同的系统和应用软件。边际成本为零,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再加上虚拟世界距离的消失,让大家看到一个领域出来的先行者能把后来者死死摁住,所以在崛起的过程中,大家要么拼命烧钱博上位,要么合并为一家,成为最厉害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赢家通吃的目的。

@皇冠上的钻石:有意思,精神文明制造工厂。原来也有这样的产业,比如电影,手游,可这两个行业的竞争太大,客户的需求变化太快,所以投资电影的大多数都亏钱(明星和导演拿大头,影城拿小头,投资商喝汤)。手游用户黏性差,无论投资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关键还得分析这个行业的“护城河”—经营可持续性。并非精神方面的制造工厂就是了不起的事业。

@于晓光:任何产品或者服务,若消费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超乎产品本身性质或服务的“感受”,那么就可以定义为精神消费。

恼人的模式

(1)用户需求清晰,盈利模式清晰。

(2)用户需求清晰,盈利模式不清晰

(3)用户需求不清晰,盈利模式清晰

(4)用户需求不清晰,盈利模式不清晰。

如果投资的话,应该避免哪类公司,重点关注哪类公司?

  @疯透哥:先不必花精力关注第四类:关注第一类,等待“黑天鹅”,因为价格一般会比较高,第二类值得持续关注,因为有潜力,如果其盈利模式已经证明可以赚钱,应重点关注第三类,一旦用户需求明晰,则未来潜力更大。

@影子:第三类是估值杀手,比如当年的SP(服务提供商)。第一类是成熟企业,可以投,但是一般估值不低。第二类要看个人眼光,显然优酷,新浪微博都属于这种。第四类也不见得不能投。

@上海硕鼠:我只看盈利模式,现金是真的,别告诉我有多少用户。新浪微博原来就是“第二类”,所以后来真就“二”了。为探索盈利模式,忽视用户需求,所以后来变为第四类,再变下去真就“死了。”

@Stanley—sh:如果是互联网公司,要是处于第一类这类状态,要么已经是公允价值,要么就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我认为,应该重点关注第二类,因为它们往往就处在业绩爆发的前夜,想想当年的腾讯吧,第四类要看具体情况了,类似于风险投资。互联网变化太快,投资不能求稳。

@于清教:都在变化,充满不确定性,投资的境界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提升价值,最后实现价值。

@huigoo:价值投资看未来现金流折现,我认为只有第一类才符合价值投资原则。第三类属于无源之水,我们内部项目有一堆是这样的,逻辑看似无懈可击,就是找不到用户。第二类和第四类难以预测现金流,本质上是风险投资。

@大洋一生:第一类公司的业务往往竞争最激烈,但规模最大,壁垒最高的公司(如百度,盛大游戏)当然是投资首选,确定性高,适合价值投资者。

  第二类公司竞争也很激烈,因为处于烧钱阶段,而且不知道要烧到什么时候。这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市场。这类公司适合偏好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投资。投资者应该选择用户黏性较强的(如新浪微博)或垄断细分市场的(如雪球)公司。

第三类公司不存在吧?连客户的需求都不清晰,产品根本没法定型,何谈固定的盈利模式?

第四类公司基本上应该没什么竞争,产品属于试水性质,适合天使,创投这类投资者,不适合价值投资者。如果非要参与,最好能找到一种充分分散的投资方式。

总之,第一类公司最适合价值投资者重点关注:第四类是拼人品的事情,建议价值投资者回避

怎样判断好生意

@成长成长再成长:怎么判断一家公司的业务是不是好生意?值不值得投?

@不明真相的群众:(1)需求的规模最够大(2)别人一般干不了(3)员工离开公司也干不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