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你自己
近几年印度电影混的风生水起,我们也频频被印度电影刷屏,更是有许多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和口碑都一路飙升,超过了许多同档期的本土电影。
当然印度电影的商业类型片也逐渐趋于成熟,尤其是通过电影向世界输出核心价值观的手段也越来越不那么“印度”,这种价值上文化差异的消弭让印度电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也就是说,大家对印度电影的印象从“只会开挂的阿三电影”逐渐向“抨击了很多糟粕制度的良心影片”靠拢。印度电影不再是匪夷所思的剧情和一言不合就尬舞的结合,而是引发国人深思的良心影片。
今天要谈的这部《起跑线》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这部片子自上映之初就有大量影评人叫好叫座,因为电影的题材实在是太取巧了,大谈教育谁不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人几乎到了人人皆可说教育的地步。但是说取巧也不是很合适,因为此类电影容易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思维被禁锢住,也就难出佳作了。
所以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也是很犹豫的,自己也不过刚走出大学没几年,前十几年的人生里也在不断的“受教育”,一听到关于教育就会想起各种枯燥乏味而又伟光正的宣讲会,很害怕这部电影也是为了让人们反思而故意加入很多说教的细节。
然而看的过程中却丝毫不觉得有刻意被教育的不适感,电影荒诞幽默笑料百出,但是结局却意料之外的现实了一把。
男主原是小裁缝店老板的儿子,凭着辛勤的劳动和一双巧嘴,把小店发展成了规模可观的时装店。衣食富足,并且有一个美丽大方的妻子和乖巧的女儿,生活不可谓不幸福。
转眼到了女儿上学的年纪,一家人为了皮娅能进入贵族学校也是费尽心机。妻子像每个中产阶级的妈妈一样想要送女儿进入最好的学校受到最好的教育,然而名校名额有限,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电影中为我们展示了在阶级固化下的印度,即使是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也会遭到真正精英人士的嘲笑。
女主米图为了能融入上流人士的生活,搬到新家之后就开了party宴请各路名流,但却由于男主的自我土嗨搞砸了,遭到了众人的嫌弃;
女儿皮娅因为玩耍的时候说的是印度语而遭到了一家子说英语的妈妈的排斥。什么时候说母语也成了一种罪过了呢,因为英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阶级的象征。
男主为了女儿能成功入学德里文法学院,假扮穷人搬进了贫民窟里,因为穷人也有25%的机会能申请入学资格。在这里他认识了善良温暖的穷人大哥一家,穷人大哥和老婆总是热情的帮助男主一家,甚至为了男主交择校费不惜去马路上“碰瓷”,而原因也是十分辛酸。
穷人不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收入分配不均匀,教育资源方面却在为平权努力着。但客观上讲,富人通过砸钱砸出云淡风轻的精英教育,却是穷人无法企及的。
最后男主的女儿有了入学资格,穷人大哥的儿子却落选,男主为了补偿捐资修葺了一所破败不堪的公立学校,并且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捐赠者”身份资助了包括穷人大哥儿子在内的所有学生。
最后男主良心发现,在女儿的升学晚会上将一切娓娓道出,并且获得了一直以来嫌弃他的妻子的唯一掌声。
其实我看的过程中,除了感叹这个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民受教育的准入线越来越高之外,还为男主对女主无条件的爱而感动。一直以来,有关印度女性地位低下,饱受欺凌的新闻不绝于耳,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看到了男女平等,以及夫妻之间的爱与尊重。
前面说到尽管故事内容很荒诞,结尾却十分现实。男主进行了一番真情实感的演讲后,本以为会掌声雷动,在场所有人一边起立致敬一边热泪盈眶。现实却是只有女主鼓掌还被老公拉住了,其他人看着也只是看着。
对呀,一个人是有可能背叛阶级的,但是整个阶级却不可能背叛阶级。尽管知道不公平的内幕又怎么样的,自己孩子还是要读书,家长还是会因为孩子的事腆着脸求校长的帮忙。这才是最现实的地方。
不得不说印度电影总是能以小见大,本片以男主一家为了女儿能上学而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为这一个人行为,上升为对整个印度社会出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数典忘祖等社会痛点的揭露。
而这些痛点与我国当今社会的现状何其相似,或许我们能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种种参照。
《三傻大闹宝莱坞》和这部《起跑线》都是讲教育的,《我的个神啊》是讲宗教的,《厕所英雄》、《摔跤吧爸爸》是讲女性平权的,看来近年来印度电影真是与印度社会方方面面的现状挂了钩,我们也看到了印度的电影从业者为了改变国家的现状也一直不断努力着,希望我们国家也能有越来越多良心的电影人,为了社会进步进行高质量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