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党成长励志想法

从 “Tea time”获得和谐

2019-03-05  本文已影响31人  skytle

我来到欧洲,第一学会的不是语言,而是饮茶喝咖啡,“Tea time”对于欧洲人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神圣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位日本作家在法国的经历可以说明一切,他在法国购买了一个不大老房子,需要重新装修,工作量并不大,在日本估计三个月就完事了,作家听说了“欧洲效率”,将时间预算拉长到半年,不过还是失算了。

法国建筑队风风火火的进场了,一下来了一大堆人,作家心想看起来半年是足够了。很快,他就发现了工程队的风格,早上9:00倒是都能准点开工,可是10:30就休息了,三三两两晒着太阳喝起了咖啡,半小时后继续“叮叮当当”,下午1:00午休吃饭,嘻嘻笑笑,1:30重新开始,3:30再度停止,说是“tea time”, 下午茶时间,4:00在再敲敲打打,5:30说再会,然后开开心心走了。第二天,还是这个节奏,看上去很热闹的工地,一天下来其实也没干多少活。

开始,作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架不住人家特别礼貌热情,作家一次次想说点什么都被堵了回去。时间过去了一个月,作家在茶点时间渐渐和这些工人熟络了,家长里短八卦新闻,无所不谈,慢慢也融入了进去,三个月后,他竟然开始对茶点时间有了期待和兴奋,从此,他主动开始给工人准备茶水咖啡,工程队里每个人都和他成了好朋友,作家的法语水平也是突飞猛进。

当然,工程嘛确实和作家预计的一样拖期了,但不是半年,而是整整三年,作家后来了解到,对于法国人来说,生活是第一位的,工作是第二位的,好的工人就是寓工作于生活,因此工作中的“tea time”是最重要的时间段,人们在这个时候交流生活点滴,从中获得人生乐趣。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位帮我刷墙的英国师傅,到我家工作的第一天,带来的工具,除了各类刷子外,还有一个茶水壶和茶具,幸亏工期不长,否则我很相信他能把自家的咖啡机也一起搬来。

欧洲喝茶和咖啡的历史源远流长,大概从中世纪就开始了,茶和茶具最早都是通过丝绸之路,或者海运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后来印度也成了英国和欧洲的茶园。咖啡的历史较复杂,主流是从奥斯曼帝国,现在的土耳其渗透进入的欧洲。

这里要重点说说咖啡店,在“tea time”,咖啡店是最重要的场所,欧洲人不仅在这里喝茶喝咖啡,聊天交友,还拿电脑工作,进行商务会谈,巴黎伦敦很多人还在这些地方享用午餐。

最早的咖啡馆是从土耳其传过去的,但原始的咖啡馆就是土耳其抽大烟的地方,当然不是林则徐时代的鸦片,而是土耳其水烟,每人怀抱一个大型的水烟壶,“呼噜噜”,吞云吐雾,这些水烟壶并未完全退出历史,不少中东绅士还好这一口,当时可是在英国贵族阶层十分流行,其实当时还流行鸦片的,所以不单是中国受过“福寿膏”的毒害,欧洲贵族也有很多败于此物,只是当时与平民阶层无缘,价格奇高,只能说英国海关还比较负责。

咖啡店的流行慢慢在欧洲培养起了“tea time”的文化,由于印度茶园的大批兴起,以及咖啡豆的大量输入,茶和咖啡慢慢变得廉价,从此平民也能消费起了,不仅爱上了它们,简直成了每天的“刚需”。

大家都一直在诟病“欧洲效率”,欧洲人自己却并没认为有什么了不起的,慢一点就慢一点呗。前一段,英国BBC播放“中国效率”,说每年中国要铺设6000公里新的高速公路,主持人咂舌道“大概英国十年也建不起这么多高速路,大英帝国完了啊!”,可是这片子并没有在英国引起多少反响,多数人只是说,嗯中国很厉害,好吧,不过我们还是过自己的日子。

个人觉得,“tea time”的文化在客观上帮助了整个社会放缓节奏,平衡心态。

首先,在约定俗成中,大家都慢下来,就是再紧急的工作除非救人,都在这个时候暂停,缓冲了紧张的氛围,没有同事比拼,没有老板压迫,没有客户催逼,没有竞争对手的尔虞我诈,整个社会得到了有效的休息;

其次,到“tea time”,无论是同事,老板,客户,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大家在这个特定时间,汇聚一堂,其乐融融,工作上有再大矛盾,生活中有再大的压力,都在这里被无形的消融掉了。

所以说,在牺牲效率的同时,欧洲人获得的是一种和谐,慢一点也不见得是坏事,而“tea time”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啜一口滚烫的茶,听一句暖心的话,是不是比多拼一两银子强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