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功者找方法,其他人找借口”?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_德成
心理学在解释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时,有两个争论不休的概念:认知失调论和自我知觉论。
认知失调论认为:人们先会产生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或态度),之后才采取行动,并且行为与认知必须一致,不然会产生心理失调的现象。
认知失调论是早期的理论,很多研究也支持这一理论。
但是,当研究者通过另一种途径来考察,即行为是否会影响态度时,他们发现了更高的相关性。这种观点,被称为自我知觉论。
比如有些人是“干了再说”,然后进行总结——这类人被称为行动派;有些人左思右想,想法很多,理论很多,就是迟迟不下手——这类人被称为头脑派。
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
行为形成习惯时,更倾向于找出理由支持自己的行为,如习惯抽烟喝酒的人,说抽烟为了缓解焦虑,喝酒为了应酬;饮食偏辣的人说辣椒美容,饮食清淡的人说清淡养生……总之,一旦习惯养成,人们总会找出各种支持行为的理由,认知或态度也随之改变。
指导个体行为更多的是习惯与本能,产生认知更多的是行为。在习惯和本能面前,理智只是个小角色,常常看不见它的身影。
自我觉知论的人,行动优先,在行动中找出更好的方法。认知失调论的人,态度优先,借口和抱怨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