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克里里自主练习》课后感:产能&产量的均衡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梁老师素养课

这节课刚开始,我在黑板上罗列了曲库(共7首歌)——

《小星星》《伦敦桥》《找朋友》《小毛驴》《生日快乐》《两只老虎》《新年好》

然后布置规则:限定准备时间15分钟。可以选择曲库中的任何一首,或者自拟歌曲进行弹奏。采用乐队合作或者独奏的形式,来进行表演通关。允许边弹边看曲谱。不考量所选歌曲的难易、弹奏速度的快慢,以及用何种形式表演——比如:独奏、弹唱、伴舞、每人负责一段、乐队齐声弹奏,甚至可以提出和老师一起合作完成,形式由学生定。

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老师,我不知道弹哪首歌曲,看起来都好难!”小S同学起步较晚,面对曲库里这么多歌曲,她有些犯难,坐在桌子上苦着脸问道。

“哦,你还不清楚想选择哪首歌曲。那么你是想一个人独奏,还是与其他同学合作来完成呢?如果是合作的话,可以尝试寻找其他伙伴,看看他们在弹什么歌曲,然后一起合作。分工会让难度降低,也能体会到乐队演出的乐趣。这个主意也许能帮到你?”我微笑着说道。

小Y同学满脸委屈,沮丧地说:“老师,《小星星》整首歌对我来说难度有点高,但我找不到别人一起合作,大家似乎都找到伴了,我该怎么办呀?”

“我知道了,《小星星》对你来说有点难度,所以想与其他同学合作弹奏。但是你看到其他同学都已经找到同伴了,所以心里感觉受冷落了是吗?那么你觉得我怎么样,我们俩可以合作的!”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看到我与小Y同学达成共识,其他学生纷纷跃跃欲试:“老师,我们都想跟你合作一起弹,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我与大家共同学习,可以被大家选择作为各自的乐队成员。不过在刚才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已经找到了各自的伙伴,并且做好了是独奏还是合作的决定。这么看来,我就先与小Y同学合作弹奏,以后再逐一和你们合作怎么样?”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弹最简单的《两只老虎》,这样就都通关了,可以嘛?”小X同学喜欢出点子,此时她正歪着脑袋,笑眯眯地征询我的想法。

“可以,这是在规则的限定之内。可是你不认为这样做会产生更多的竞争者吗?大家都弹同一首歌,所以评比起来会更严格。我们希望课堂能融入更多不一样的色彩。虽然不考量所选歌曲难易程度,可是《梁老师素养课》鼓励大家勇于挑战不一样的歌曲,这样做说不定可以额外得分哦!”

“老师,这些歌曲我大多都会了,在家练习过,接下来我可以做什么呢?”小Q同学平时递交作业特别积极,看得出来她花了大量时间在课余练习上。

“哦,很好,说明你经过努力自学,已经掌握了更多歌曲。我希望能够用你的技能,帮助到其他处于基础水平的同学。如果你是想一个人独奏的话,可以尝试挑战一下没有弹过的歌曲,我想你一定希望自己会弹更多歌曲,然后录成一张专辑,发布出来吧?这样做,我们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

……

解决了诸多问题后的展示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同学们互帮互助,各自分工。组成乐队的,由其他同学主动替他们拿着曲谱;独奏的,由自告奋勇的同学上台为之伴舞、台下的观众们击掌伴奏;还有与我合作的小杨同学,在弹奏中表现出了超一般的水准,不仅收获了自信,更积极主动地想要在课余完成整曲。

那么,《疯狂尤克里里》课程的自主练习包含哪些方面?主要有以下6点:

弹奏方法:找谁合作?还是自己单独完成?

表演内容:选择哪首歌曲?(自拟或者在给定范围内选取)

表演形式:具体怎么表演?(弹唱、伴舞、独奏、一人负责一段……)

遇到问题:积极寻求同学帮助、提问;老师个别辅导,避免统一讲解

展示顺序:自主决定出场次序(掷骰子、猜拳、抽扑克等方法)

展示过程:弹奏节奏控制、站姿或坐姿、寻求他人帮助拿曲谱等等。

这6个方面,都是由学生自定。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陪伴者,通过组织课堂、营造氛围,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要去完成,而不是替别人完成,成为主宰自己学习的人。

这包括他们对练习进度的把控、表演内容的选择、合作对象的筛选等等。如果孩子的学习是被包办的,是被机械化组装的,由不得自己选择的,那么产能是非常低的。

为什么说“产能”是非常低的?因为被包办教育过程的孩子,其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是相对低下的,而这些就属于产能。通过一味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或一味地进行讲课灌输,以为他知道了不少东西,产量貌似很大,但是产能并没有提高。因为这不是孩子出于自我意愿,进行选择的结果。

我们需要顺应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然后用心陪伴、沟通,让她学得更快乐,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不是单纯学得更多。

产量与产能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在工作中,薪水、绩效是产量;养好身体、改进工作方法是产能。只关注产量,不关注产能,迟早会累倒;而过于注重产能,不注重产量,则会面临被开除的风险。正确的观念是:将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地来看待,做到有机平衡。

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到:“效能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产量,即金蛋,一个是产能,即下金蛋的鹅。生活中,重蛋轻鹅的人,最终连这个产蛋的资产也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连自己都可能被饿死,更别提鹅了。所以效能在于产量与产能的平衡。不能只注重产量而不顾产能,也就是说,要保证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效益。”

产量和产能之间,也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就长期目标而言,我们的孩子需要有完善、健全的人格;喜欢探索、乐于迎接挑战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他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生命赋予当下每一刻的意义,拥有时刻保持快乐的能力。而不是觉得一切似乎都是以升学为目标,只能痛苦地承受,那样当下的每一步都是煎熬,根本不会快乐。

而真正的快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当孩子们充分发挥潜能,在一次又一次的任务中学会面对挑战,达到前所未有体验的时候;二:当他们学会感知、体验当下事情的发生,而不是沉迷于思考过去,或者幻想未来的时候。

不可否认应试的重要性,可是感知并欣然接受每一刻的能力更加重要。人生是一段长时间的旅行,学习是伴随终身成长的,并非一从学校毕业就随之终结。所以从长期目标来看,孩子自主学习的意愿、感知快乐的能力就是产能。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以短期目标来要求、约束孩子的行为,什么事儿都要管,包括吃饭、穿衣、走路、学习……让孩子的负担变得越来越重。在学习过程中,典型代表就是“标准答案考试”。这种考试模式,让孩子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学习,被父母、老师紧紧盯着,陪着做作业、复习,做了无数道重复的题,无数张重复的试卷。

从表面上看,产量很大,但他们会因此逐渐失去好奇心,失去很多探索的机会,就不会觉察到当下每一刻的意义,变得焦虑无助,产能大跌。这种情形下,孩子们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而学,得不到任何求知过程中的快乐。

为了排遣这种焦虑无助的情绪,他们发明了许多以供自我消遣的、低级趣味的做法,比如喜欢恶搞,假扮伪娘、模仿同性恋、疯狂刷抖音……这实际上是一种因为缺少生活意义感、内心掌控感,而将情绪寄托于外部寻求发泄的行径。

相比之下,我课堂中的自主练习、自主测评模式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能够掌控学习进程。因此他们从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自尊和自信,开始将注意力放在自我选择上,而不是一味的内心抗拒上。他们会仔细作出每一段思考,进而养成自学的习惯。

比如:我喜欢哪几首歌曲?我能用什么方式来演奏?我该如何与他人合作?阶段测评的时候,我如何发挥出最佳水准?如何成为好的倾听者,给他人评分?我给每一次课余练习分配了多少时间,期待达到什么样的自学效果?……

这种自学的习惯,让孩子们不断地自我督促,自我激励,把弹奏尤克里里变成了一件从“有意识去做——无意识就做”的事情,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获得心流的体验,收获源源不断的快乐。

如果孩子的学习过程,都是由被动灌输“第一步、第二步……”来主宰,那么学习将会变得枯燥至极,缺乏创造性思考的空间。这么一来,怎么去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潜能?我们应当知道,孩子们本就是会飞的鸟儿,只是别硬生生折断他们的翅膀。

《高绩效教练》一书中对此进行阐述:“我们在做事之前不必要知道怎样做。比如,我们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学会了走路、跑步、骑车和接球。

然而,我们对于如何学习十分缺乏了解。原因之一是指导者、教师过分关注短期回报,比如通过考试或者完成任务,而忽视学习或者绩效的质量。”

想要提升学习质量(产能),就需要完成从“有意识去做—无意识就做”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无意识+无能力=低绩效,无识别力和理解力;

第二阶段——有意识+无能力=低绩效,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弱项;

第三阶段——有意识+有能力=绩效提升,有意识地、刻意地努力;

第四阶段——无意识+有能力=自然地、完整地、自动地提高绩效。

这四个阶段如何转化?举个例子:在我们不会开车时,属于第一个阶段。后来,在驾校学习开车时,教练的指导让我们集中在第二、第三个阶段。当取得驾照之后,驾驶行为继续停留在第三阶段进行。随着经验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当驾驶行为与你浑然一体时,就进入无意识有能力的第四阶段——可以一边思考、说话、听音乐、一边自如开车。这个时候的开车,就不会变成你要刻意面对的事情,压力就会减轻许多。

我们希望孩子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第四阶段,就需要适当放手让其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就像开车一样,拥有掌控感。同时,注重短期回报与长期回报相结合,产量和产能的均衡配置。不仅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意识;也要让他学着做家务、参加社交活动、坚持运动健身来切换思维。

尤其是运动,我们应当重视。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指出运动使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其他化学物质之间达到平衡。起到的效果不仅是健身、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与智商,让你更聪明、更快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其自我选择持尊重的态度,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压迫,而是给到孩子可选择的空间。对此,我们需要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陪伴他成长。

有不少父母,在对待培养孩子这件事上,严阵以待,唯恐输给别人,给孩子的学习时间排得满满的,盯得死死的,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这种现象背后存在很大问题。其实,孩子在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同时,可以收获自信、快乐,这三者之间没有界限。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随处体验生活的快乐,就是产能。

实际上,导致孩子焦虑无助的很大原因,是父母自身的焦虑、对无常的抗拒。这些父母希望采用包办式的、尽可能减少风险的教育模式,来让孩子按部就班地考试升学,反而让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变得脆弱不堪,以致将来做出平庸无比的选择。

一切变化无常、难以预料。我们无需控制他人,也无需受他人控制。佛说:世间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因果。对孩子也是一样,孩子的出生不代表就此成为了你的附属品。把重心放在我们自身,坚持学习、阅读、锻炼……这种榜样的力量,会胜过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所起到的效果,毕竟欲速则不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