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悟法师讲法华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之二十五: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叙品的意义(6

2018-08-20  本文已影响78人  97b3ffd05784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之二十五: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叙品的意义(6)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如是”二字是指声闻,上面说过的二十一位名字。

“众所知识”指上面这些阿罗汉,统统都是大家所知、所认识。知识两字,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或言,见形为知,见心为识。(谓真识其人)对高僧、大德、圣贤,闻名慕德为知,见面领教为识。知识二字只适用于二十一位尊者,在当时佛在世时,都是为一般大人所知所认识。

“大阿罗汉等”,是说明他们都是证阿罗汉果的圣人,“大”字是回小向大,为天王大人所恭敬。到这里为止,声闻众中比丘众的多知识众说完。

我们平时说佛有十大弟子,《阿含经》列出十六位尊者,《法华经》又列出二十一位。十大弟子究竟是哪几位?在二十一位中有九位: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阿  楼驮、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优波离(持戒第一)、罗睺罗、阿难。其中优波离不在二十一位之中。

中国佛教中有十八罗汉,这是中国的十八罗汉,不是经文中的十八罗汉,有的与经文中对不上。

以上这些声闻比丘一共有一万二千人,这里不能一一的举出来,只举前面这些大家都熟悉的佛陀首席弟子,其中也不是所有人证得阿罗汉,如阿难尊者。

己二少知识﹙次列少知识众,但举位明数而不叹德。﹚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为声闻众中之比丘众的少知识众。少人认识他们,很少出面,隐藏起来的一些老修行,写出他们的地位有学、无学,列出数目为二千人,没有赞叹他们的圣德,也没有列出名字,所以叫少知识众。

《法华文句》中智者大师解释说:不能因为是少知识众,而瞧不起他们,不能轻视,他这少知识并不是说他的功德、修行不如前面的多知识,“凡不测圣,圣不以多识少识分优劣。”不能说多知识是优,少知识是劣,少知识不如多知识。

对当时经常在外边做弘法活动,为大家所仰慕,大家认识的,称为多知识众。藏名隐德退让的这一类长老,称为少知识。有些众生尊敬喜欢这类少知识众,所以另外列出。

学、无学──有两句话:“研真断惑,真穷惑尽。”

约声闻位来分,四果阿罗汉,见思惑已断,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所作已办,是无学。正在修行,研真断惑,惑还未断尽,从初果须陀洹到三果阿那含,都叫有学。真穷惑尽,才是无学。这是有学与无学对论。

学无学──前面的一个“学”字,是动词,后面的“无学”是名词,意为正在学无学,正在学习求证无学。按这一说法,则这二千人尚未证阿罗汉果。

约教者,藏教初二三果为有学,四果为无学。初比丘众竟。

8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

戊二比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摩诃波闍波提,此云大爱道。佛之姨母。本住智度法门,迹为千佛之母,生育导师。六千者,数也。

摩诃波阇波提;意思是胜生主,也意译为大爱道,是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的女儿,就是释迦佛的母亲摩诃摩耶的妹妹,是佛陀的姨母。比丘尼当中有阿罗汉,也有有学和无学。上首作长老的是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是内护声闻中的尊重诸尼众。

世尊刚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接着就由姨母把他抚养长大。世尊成道之后的第五年,父亲净饭王命终,于是,大爱道就率领着耶输陀罗和五百释迦族的女人,前往佛陀那里请求出家,所以这是佛门开始有了比丘尼僧团。

大爱道出家之后,亲自统理比丘尼僧团,住在男僧精舍附近的尼院里,为前来请求出家的女众授具足戒,帮助佛陀化导了很多众生。后来佛陀入灭之前的三个月,由于不忍心看到佛陀的灭度,于是在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进入四禅天而舍命,那时欲界的诸天都悲泣涕零。

与眷属六千人俱。

她领着六千位比丘尼。古文曰:法性相亲为眷,仁慈相治为属。大家共一范围,有规定的威仪、法制,大家共同遵守。眷属是出家的法眷,不是世间眷属。

一切有部律上说呢,她入无余涅盘的时候是一百二十岁,但是律上说她没有老相;佛三个月后也入涅盘,佛是八十岁;那么她大佛四十年.

女众出家的因缘:佛在世时,大爱道三次要求出家,佛都没有答应,但大爱道出家心很坚固,在佛第三次推辞后,她自己将头发剃掉,找阿难说情,阿难代她向佛请求,佛向他解释说,为佛法久住,不能度女众出家,只度男众出家。在阿难再三请求下,佛同意她姨母出家,但提出条件,要遵守八敬法。佛姨母答应只要出家,什么条件都能遵守,所以大爱道是比丘尼的第一位,比丘尼受戒之处叫爱道堂。

从此,凡是女人求佛剃度,佛陀便令大爱道为之接引;若有女人向佛的诸大比丘弟子求度出家,他们也介绍去给大爱道为之剃度。佛未允许男众直接剃度女众,佛陀以及佛陀时代的所有比丘,也没有一个曾经剃度过女众;比丘尼众之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虽由目莲尊者的教化而发心出家,但她出家的亲教师,仍是大爱道。

【比丘尼八敬法】《出四分律藏卷第四十八·比丘尼揵度法》

一、百夏比丘尼,要礼初夏比丘足。二、不骂比丘。三、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四、比丘尼受具足,须在二部僧伽中受(先于十人尼僧伽中受戒,再求十人比丘僧伽为之作证)。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伽中忏除。六、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七、不同比丘住一处安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太远安居(为便于请求教诫故)。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根据所见所闻所疑的犯戒事实举罪)。

阿难尊者很高兴地,立即将此「八不可违法」转知大爱道。大爱道听完之后,在满心欢喜,顶戴受持,依教奉行之下,仍提出了一个要求,她说:「大悲世尊所制的八条规定之中,关于百夏比丘尼要礼初夏比丘足的要求,我有一些疑问:世尊不是常说平等平等的吗?」

阿难尊者又将大爱道的意思去请示佛陀,佛陀说:「我这八条规定,是为维护佛法而制,也是为了爱护比丘尼而制,使比丘尼们依比丘为师而导,比丘尼才不致没有保障,才不致没有教育,才不致形成骄慢,而变成腐化,而腐蚀了佛的正法。」从此,释迦如来的佛教之中,有了比丘尼了,具足了四众弟子了。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耶输陀罗,此翻华色。亦翻名闻。佛在家时,有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

本迹者,妻,齐也。岂有博地凡夫为菩萨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为太子妻耳。初声闻众竟。

耶输陀罗,意译持称、持誉 、具称等。是内护声闻比丘尼的内眷尼众,意译为持誉。中印度迦毗罗城释种执杖的女儿,悉达多太子的正妃,罗睺罗的亲生母亲。相好端严,姝妙第一,具诸德貌。世尊成道五年后,与世尊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等五百名释迦族女人,一起剃染受具足戒,而做了比丘尼。

眷属,眷,是亲爱;属,是隶属,有亲近和顺从的意思。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33中说:佛陀的眷属,有大眷属与内眷属的分别;

内眷属指佛陀出家以前的车匿、瞿毗耶等人,还有苦行时的五人给侍,证悟之后的阿难等;

大眷属,就是指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圣人,还有弥勒、文殊等诸菩萨。

古德把佛陀的眷属分为在家和出家二种,佛陀有伯、叔四人是在家的,称为外眷属,佛弟子是出家的,就称为内眷属。如果从广义的来说,凡是听闻佛法而受教的人都是佛陀的眷属。

丁二菩萨众。文为三。戊初、气类大数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具存应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什师略之。菩提翻道,萨埵翻有情,摩诃翻大。谓道心大道心之有情,即气类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属菩萨气氛叫气类,菩萨摩诃萨为气类。大概的数目叫大数,八万人为大数。这个「气」就是气质,其实也就是思想。

为何把声闻众列在前面,把菩萨众列在后面。古德的解释说,「形出俗网,迹近如来」;

菩萨,印度话为菩提萨埵,中国话简称菩萨,新译为觉有情,旧译大道心成就众生。约自利说,菩萨本身还是众生、有情,但是他已经觉悟了,菩萨是觉悟的众生。约利他说,以先觉觉后觉,以始觉觉始明。觉,使众生觉悟,有情是指一切众生,菩萨是要使一切众生觉悟,觉悟一切有情。约自他两利合并说,觉是佛,有情是众生,菩萨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摩诃萨就是摩诃菩提萨埵,就是大菩萨,简称摩诃萨。菩萨必定要发大菩提心,要自度度他。 

摩诃的大,有七种意义:

1.具大根──具大乘根性;

2.有大智──有大智慧,都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3.信大法──大乘佛法能一一接受,能深信佛的大乘佛法;

4.明大理──大乘佛法高深道理一一能明白了解;

5.修大行──尽未来际无数劫后,继续行菩萨道,修到福慧圆满为止,修六度万行;

6.经大劫──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成佛,不怕时间长;

7.证大果──目标是证无上菩提这大果。

具备这七种大义,才叫菩萨摩诃萨。以这种说法,只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都可以叫菩萨摩诃萨。

但平常在阶位上论,初地以上菩萨,别初地、圆初住以上,分破无明,分证法身,才叫菩萨摩诃萨,在此之前只称菩萨。

如果以发心的七种大的意义讲,每一位菩萨就是凡夫,也是大菩萨,因为他发大心,这大是指发大心。不过情况就地位论的,这些菩萨最起码是初地以上,八地以上菩萨很多,还有倒驾慈航,已经成佛带果行因的菩萨也很多,菩萨众中阶位很多。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