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你真的准备好了吗?王阳明:每逢大事,当有“静气”
高考,来了!
悬在家长和考生们头上的高考,终于来了。
媒体上充斥着各种“高考冲刺”,“高考加油”的口号,我认为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关于高考,我们应该谈谈平常心,谈谈致良知。
对于家长和考生来说,怎样去理解和把握这个“平常心”呢?
要做到平常心,不能靠碎碎念,也不能强摁着自己的心,而是要去除杂念,正确认识高考,在高考这件事上致良知。
高考不再是“鲤鱼跳龙门”
当今的高考已经大众化,不再是极少数精英的“龙门”。
如果说1977年恢复高考,知识青年获得了新生,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一点都不为过。
照片来源于网络:1977年,北京高考考场但时至今日,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了,上大学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高考在人生坐标中的意义也不应该再被放大。
高考,只不过是对考生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的书面检验。高考过后,进入大学,考生又将面临新的人生考验。
即使考上了清华、北大,高考也只能代表过去的成绩。面临新的环境,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持续努力,将在更高的层次遭到惨痛的挫败。
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终身”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一次高考失利,并不意味着前程尽毁。学生还可以申请出国留学、选择艺考、自主招生考试、上职业学校等。条件殷实家庭的孩子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
“千军万马”并非必须要挤一个“独木桥”。对待高考,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不再笃信“一考定终身”的观念。
高考心态的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能够正确认识高考,便能正确地付诸行动,往往更容易考出好成绩,这是致良知,也是知行合一。
为什么家长和考生会紧张?
面临高考,家长甚至比考生还要紧张。尽管家长在尽力地表现出各种镇定,但仍然掩饰不住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唯恐照顾不周,影响了孩子的发挥。
其实,家长之所以更紧张,往往是得失心、名利心、好胜心、攀比心在作祟,在对待孩子高考的问题上,患得患失,进退失据。这样的心态会体现在言行上,影响家庭的气氛,给考生带去精神上的压力,影响他们正常的考试发挥。
王阳明与传世经典《传习录》阳明先生说:“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忠恕”是儒家特别强调的一点。“忠”,可以理解为做事尽心尽力;“恕”,即推己及人。一个人能做到忠恕的程度,那么离正道就不远了。
把阳明先生的思想推及到对待高考的问题上,就是只要家长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忠),体谅孩子的能力和真实想法,不强求孩子(恕),做到“忠恕”,就是符合正道的,就是致良知。但凡被得失名誉所拖累,感到累心,就是没有致良知的表现。
作为考生来说,更没有紧张的理由了。经历了高三大量的练习和模考,早已经把忐忑的心给磨平了,自己的考试水平也已经定格,不再有妄想,就自然有了平常心,自然做到了“此心不动”的境界(自觉脑补王阳明悟道的画面)
面对高考,当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晚清三代帝师大儒·翁同龢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静气”不可强求,静气源于心定。心定,又来源于知止。
何谓知止呢?身为国君,尽心尽力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尽心尽力尊敬君王;身为子女,尽心尽力孝敬父母;身为父亲,尽心尽力慈爱子女;与他人交往,尽心尽力做到诚信。做到这些,就是“知止”。
同理,在高考这件事情上,做到“尽心尽力而为”,不强求,不妄想,就是“知止”,就能够做到定、静、安、虑、得。
“静气”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事上磨练强大的内心。只要立定一个修身的方向,就能日渐进步,不至于蹉跎岁月、停滞甚至堕落。
“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便是修身止于至善的美妙境界。
看淡高考的结果
当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一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个时候,要做到勿过喜、勿过忧。
弘治九年(1496年),二十五岁的王阳明第二次参加会试,再次落榜。当时,同僚中有人因为落第而感到羞愧,王阳明则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众人听后,对王阳明佩服不已。
落榜之后,王阳明丝毫没有气馁和动心。三年之中,他遍寻兵法书籍,精心研读,平时还采用果核进行排兵布阵的“沙盘模拟”。这一阶段的潜心积累,使得他之后能在南方各地发生叛乱之际,在短短数月之内平定寇匪,建立起卓越的功勋。
1499年,王阳明再次参加会试,一举成功,名列前茅。后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被赐予二甲进士第七名,从此走上了仕途,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功绩。
无论是家长还是考生,都应该认识到,考试上大学并不是一个人价值的评判标准。
在梁启超的9个子女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后来成为了院士,其他6个子女也都成为了各行业的知名专家。所谓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在给女儿梁思庄的家信中写到:
梁启超怀抱女儿思庄、儿子思忠合影“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梁启超
梁启超的女儿梁思庄没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进入美国的大学,她感到不开心。梁启超安慰她,上大学只是为了求学问,而不是为了求文凭。先接受一些严正的教育,把自身根基打好,不要着急上大学,更不用去和同学攀比。
梁思庄,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人民艺术家”老舍给妻子的信中谈到对子女的期望:“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
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愿望,不是上多好的大学,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希望孩子能够自食其力,平安喜乐地过一生。无论孩子考多少分,父母的爱永远都不会变。
本文临近收笔,收到微信群里朋友转发的一则新闻,河北平泉市今天发生了一起考生因为临考压力太大跳楼身亡的事件。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衷心地祝愿更多的人在面对高考时,能够有静气,能够致良知,祈愿血泪悲剧不再上演。
致良知学舍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