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山野之歌家乡美,乡土园艺

黄土桥的世界广阔

2017-10-26  本文已影响78人  蒋坤元

前几日,我们相城作协聚会,黄桥沈惠勤老师送我一本《黄土桥》杂志,这几天我一直在读它,有许多话想说,去黄桥乡里走走,下河捉捉小鱼,或者摸摸螺蛳,聆听泥土的心跳。

认识沈惠琴老师有好几个年头了,只知道她在黄桥街道的一所学校做老师,平时还爱写点文章,偶尔在晚报上看到她的大作,但并知道她在主编《黄土桥》这一本杂志,每次作协开会,她也没有把杂志带过来分发,她大概属于那种默默耕耘,不问收获这一类的人吧。

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很多年前沈恵琴老师就有博客了,无意中我在网上读到了她的一篇博文《候车有书》:

一个阴雨霏霏的冬日,在区里开完文代会,回去时我在车站等车,阴冷的风将雨点分裂成许多冰凉的水分子钻到脸上,吸附了我身体里丝丝缕缕的能量,我变得似乎越来越无助了。而提包很沉,里面藏着文友滚烫的新书,瑟缩中干脆捧起蒋坤元的书《正前方》,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美文把我领进了文友的内心世界,我看到了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中年汉子不安现状意气风发地开始了人生的崭新航程——他有了自己的“正翔”,他成了一位老板,三年来,他凭借着男子汉的刚毅、农民的真诚,作家的热忱和一点秀才的迂憨在商海里摸打滚爬,探索着一条以商济文,以文促商,文商并进的创业之路。文友拼搏奋斗的热心幻化成一把冬天里的火将我的心熏暖了。同样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他坚毅地把目标定在了正前方,然后不断地向着目标飞翔进发,而我滞留在人生的车站上一任生命时光被动地让阴雨吸附飘散,为什么不能时时刻刻提防着点,在人生的旅途中用精神的食粮弥补等待的遗憾和空缺呢?

从此,在我人生的行囊里就经常备一本薄薄的书刊,不经意的时候信手拈来打发无聊的等待,让等待不再是空白的守侯,而是一段精神的精彩小酌。

《黄土桥》杂志第14期封面

沈惠琴老师的文字,如一缕春风拂面而来,温暖着我无数个孤寂的日子,真是美丽无语。

这些年来,我不敢松懈,一直在奔跑。我知道,在人生路上,只要你向前奔跑着,总会能到达,或者接近目的地。

《黄桥粉青的一生》,作者沈惠琴

今夜,我又读这本《黄土桥》,倍感亲切,我的感觉就好像回到了久别的村庄,好像与乡亲们侃侃而谈。

读这本杂志,我有几个重要的发现,一是身为相城人的我,第一次知道中国内塘养鱼第一村,原来就是黄桥北庄村,北庄村养殖技术人员桃李芬芳,在江南一带遍地开花,有养鱼的地方就有黄桥北庄人;二是黄桥粉青(鱼)的一生,所谓黄桥粉青乃是上海人给予黄桥大青鱼的一种美誉,黄桥人喂青鱼吃的是螺蛳,所以黄桥粉青鱼身浑圆,肉质鲜美;三是有许多鱼苗培育的方法,我一直想写一部养鱼人的长篇小说,但我没养鱼知识,所以迟迟没有动笔,而这本杂志介绍的养鱼知识很全面,值得珍藏;四是学会了两道菜,一道菜是青蒸青鱼,将晾过的中段青鱼投入盆子,依次放入葱丝、姜丝、黄酒(少许)、盐(适量)、食油(适量),然后将盆子放入高压锅蒸架上,蒸制时间约二十分钟左右,鱼就熟了;另一道菜是黄焖鲤鱼,这个方法蛮烦的,这里就不说了,还是有机会到黄桥,不妨自己点一道黄焖鲤鱼吧,它的味道如何,我也没有吃过,但作者是这么说的:现在每当我吃到黄焖鲤鱼,就会想起儿时好婆经常念叨的“黄焖鲤鱼,只要抿抿好哉”。

摄影作品:丰收满满

这本杂志里刊登了多幅彩色照片,我一下子被这一张《丰收满满》吸引住了,我想也可将它命名为《拉网了》:

呵,拉网了,

你瞧,无数条入网之鱼在腾飞,

那四下飞溅的水珠,

正是养鱼人心中久久蕴蔵的欢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