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就会变好?”,这些注意力误区,你了解吗?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过:专注是比智商更容易让孩子成功的因素。
这个社会信息过剩的时代,专注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资源”。
大数据也表明,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占比70%,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儿童数约2亿。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提升方式。
这些问题,可能出现在根源上——对“注意力”的认识存在误区。
只有正确地认识注意力,清除误区,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爸爸妈妈们,不妨先做一些判断题:
1. 长大了,注意力就会好吗?
2. 孩子坐不住就是注意力不好吗?
3. 只要不打扰,孩子就可以高度专注吗?
4. 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分神,看动画片却很专注,孩子算注意力好吗?
......
正确答案:
不会。长大了,注意力会有一定的发育型改善,但仍需要开展训练。
不是。孩子坐不住,不代表注意力不好。
不对。不打扰,孩子也不一定能高度专注。
不算。看“动画片”属于一种“无意注意”,而我们常说的注意力的训练,是一种“有意注意”。
回答正确,就恭喜你,对于注意力,有了基本的认识。
回答错误,不用着急,读完全文,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1. 长大了,注意力就会变好吗?
目前,部分人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
孩子年纪小,对事物充满好奇,等到孩子大了,注意力自然就变好了。
然而事实却是:
注意力不良,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动消失,甚至可能变得更糟,影响到个人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
我们先看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一个轻微的声音,都可能吸引注意力;
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一些深度阅读和学习,倾向于接受外界的各种变化的刺激;信息过剩,资讯爆炸,常常将手机握在手里“观”世界。
(写到这里,我拿起了手机)
......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其实,专注力不足的问题在成人中更加普遍。
在成长的过程中,60%的孩子的注意力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发育型改善”。但是,没有经过训练,也会影响成年之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不得不说,注意力是一个人学习和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父母重视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孩子坐不住就是专注力不好吗?
是否见过这样的小孩?
坐的笔直,不声不响,但是不知道老师讲的具体内容;很多“动如脱兔”的孩子,看着不太认真,却学得又快又好。
可以说,孩子坐不住≠专注力不好。
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代数,孩子肯定坐不住,因为代数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难了。
让幼儿园的孩子纯背古诗,孩子也坐不住,因为古诗难以理解。
但是,谁要是给幼儿园的孩子讲个故事,讲得眉飞色舞,那孩子肯定会安安静静地张起小耳朵听着。
为什么?因为故事好听,孩子喜欢呀。
孩子能否坐得住,与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难易程度有关。
不过,再有趣的事情,孩子也不可能坐得太久。
因为,大脑不可能处于过长时间的专注状态。
一般来说,2岁的孩子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长度大约为7分钟;3岁约为9分钟;4岁约为12分钟;5岁约为14分钟。
到了6岁,小学一堂40分钟的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只有15-20分钟左右。
如果让孩子的大脑一直保持专注模式而不能放松,他们的大脑就会疲劳,学习效率也会降低。
让孩子长时间乖乖坐着,本身就是一种强求。
3. 只要保持环境安静,孩子就能高度专注吗?
每个人的感官类型不尽相同(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环境对人的影响也相应的不一样。
一般来说,安静的环境会保护孩子的专注力不被破坏,却不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当孩子在专注于一件事情,比如阅读、玩玩具、做手工时,父母要做的是远离,尽量不要打扰孩子,即便是善意地叫他“休息一会儿”,也没有必要。环境中声响、气味、卫生状况等都是干扰孩子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仅仅保持环境安静是不够的,环境的整洁有序也很重要。
父母要定期将家中杂乱的物品整理好,将多余的物品处理掉,并引导孩子分类、整理好自己的图书、玩具等物品。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存在差异,感官类型也不尽相同。
相关研究,根据“敏感性”和“外显行为”两个维度,将孩子分成四大感官类型:淡漠型孩子、敏感型孩子、回避型孩子、探索型孩子。
淡漠型孩子,可以持续提供新的刺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感受周围世界。
敏感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出现太多、太强的刺激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提供给他们。
回避型孩子,对于亲密关系十分渴望。在提升注意力之前,应该先给予孩子更多的爱,让孩子了解到“周围环境是安全的”,再来讨论注意力的培养。
探索型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做到不打扰、不干涉。有时,也要适当引导孩子,坚持做好一件事情。
4. 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分神,玩玩具、看电视却很专注,孩子专注力算好吗?
我们不能用“好”“不好”简单判断孩子的专注力。
我们常看到,一个孩子长时间看动画片,他怎么看都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
但是学习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一会儿要去上厕所,一会儿要去洗手。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孩子早期学习能力都很强,但是过分依赖手机动画片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实会使得孩子的专注力逐渐减弱,错过了孩子大脑开发的最佳时期,那他们到上学的时候就根本坐不住了。
动画片通过声光影的快速切换,不间断地给予孩子新刺激,能吸引孩子长时间关注,这是一种“被动注意”。
这是一种没有特定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简单的原始性的反应。
所以,孩子在看动画片时表现出的“专注”,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专注。我们常说的专注力是一种“主动注意”。
以阅读为例,绘本中的内容是静止的,需要孩子主动控制视线,从左至右、一字一句地去观看。甚至可以在脑海中,出现阅读故事中的相关情境,能够完整地复述出故事的主要内容,才算是“主动注意”。
培养孩子的“主动注意”,需要父母做好良好的示范作用。
▶ 减少动画片的观看时间,电子产品的使用
不要让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电视节目或3C电子产品,这对孩子的专注力品质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 父母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
父母拿着手机,对孩子说:“别玩手机,去干点其他的。”然后,自己变成了“低头族”。这样的劝告,总是无用的。
父母要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少看手机,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减少动画片对孩子的吸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田。
窗户开得越大,信息就会涌入其中。但是,一旦注意力不够,过剩的信息会侵蚀人的意志,无法获取有用的信息,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
因此,父母需要正确认识注意力,充分利用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期,对孩子的专注力进行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