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英语第14期读书会总结分享

2018-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安琪儿20087

不知不觉我们的读书会已经开了14期,越来越多的爱学习,愿意学习的妈妈们加入我们的读书会,真诚的欢迎你们!

同步英语第14期读书会总结分享

今天我们接着读了第三章剩下的部分:

1、认为“爱”和“相异”是对敌:很多家长都认为“给孩子纪律”,“与孩子看法不同”以及“失去爱”是一回事。许多父母都误解了,他们害怕和孩子之间意见不合、当面质问或甚至只是不一样就等于“破坏亲子关系”,所以他们继续睁一只眼闭只眼,什么评语也不敢在孩子面前说,知道事情真的弄糟了才恍然大悟。实际的情形是:“爱”和“相异”是可以并行的,不是威胁。事实上,你能够与某人相异的广度,就是你能真正爱他的广度。

你如果不能接纳与你意见相左的人,就不是真正爱她。但这不是说,爱就是要失去你自己,而是使你更有自由、更有能力来做自己。

我接纳和尊重你有你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接纳和尊重我和你的观点不同,同时也不会强求或操控你必须认同我的观点,要不然就用生气来表达愤怒,必须一致才表示是相爱的。接受和尊重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两个人有更多更自由,只是观念不一致而已,和爱不爱这个人是两回事。

当你继续对孩子设立界限,他们就会真的感觉到更有安全感、更加备爱,而不是更少。他们知道你尊重他在某种范围内自己选择道路,也知道你会知道他并和他一起培养这种自主能力。

孩子因为已经知道了明确的界限,在界限范围内可以做些什么,只要不越界都是可以的,他是有选择的,在界限范围内是自由的、安全的,不用不停的去试错。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更有自主性。

2、忽视和爆发:孩子没有内在的刹车器来阻止他们过分的要求和不适当的行为,他们需要父母做外在的界限、指正、限制,并执行后果,直到外在的界限成为内在的约束为止。这就是为什么要打从一开始,即用一致做法面对有问题的行为是那么重要。

“忽视和爆发”的做法,会教导孩子该坚持任何想要的东西,让他学会十次里面有九次可以达到目的,只需要学习如何忍受唯一那次父母的时空即可。这可是极佳的胜算,你若知道哪个股票有90%的成功机会,肯定会急着去投资。所以若要避免教导孩子这种功课,就得早早做个面对者,请朋友帮助你在为人父母的教养上能够一致。这样做会帮助你预备孩子过合乎现实的生活,让他知道再努力尝试也不可能样样事都顺她的意。

我们在同一件事情的规定,前后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而不是因为今天心情好是可以的,明天心情不好就不可以,这样孩子也特别没有安全感,他在不停的看妈妈的脸色,也不知道妈妈的地雷到底埋在哪里?什么时候会炸,不断的试探,这样也没办法建立界限。

3、消耗精力:当我们软弱下来,准备放弃对孩子的坚持时,他们马上能感觉得出来――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很多时候做父母的都会同意,聪明的青少年会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向你乞讨、恳求、争执,强词夺理地要求推脱一些责任。我有一对朋友说他们的儿子经常花四五十分钟的时间,来争论只消花十分钟即可做完像倒垃圾之类的事情。只为了不要做那件事,他不在乎耗损多少时间。

孩子一直不停的对我们“做工作”,他们不轻易放弃。你越晚开始认真执行界限训练,他们就越有精力来抗拒这些界限,因为长久以来他们一直扮演上帝的角色,当然不愿意放弃。

如果你注意到孩子在消耗你的精力,可能意味着两件事:

第一,你可能处在失落的状态,要不因为你孤立无援,要不就是你缺乏给自己的时间。在空虚状态下的人是无法持守界限的,因此你要进入正常的、能帮助你的关系中,或安排某些时间给自己来填满油桶。要记得,为人父母是个暂时的工作,不是一个身份。和有活力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都学会他们不是宇宙的中心,但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二,有可能你已经训练孩子学会一直要求你到让步为止。为父母之计在于,当孩子持续要求时,你要比他再多一次把持你的界限,再多坚持一次。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妈妈这回是当真的,他就会开始缩小努力的范围。

你无法训练孩子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只对孩子“说出”界限,而是要“做出”界限。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从孩子有问题的行为后面看到自己有怎样的一些信念、期待和渴望。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去看见,当我们能够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清楚的知道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不带指责批评的方式去表达,只是真诚的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我知道应该让你去尝试,可是我实在是太爱你了,我不太放心,还不敢放手,请你接纳我的不放心,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说了什么,让你这么愤怒?你可以告诉我吗?”,“你能说给妈妈听一下吗?看我能不能帮到你”。就这样去看到自己的担心、恐惧、焦虑,并且真诚地去表达这些感受,当我们能跟自己的心贴得更近的时候,也会跟孩子的心贴的更近,而不是用指责、批评、说教挡住了后面的爱。爱从看见开始!

问题也可能是契机,认真的去倾听,不急于下判断和给建议,帮助孩子一步步的梳理,帮他看见问题以及以后如何避免,在梳理的过程中巧妙的去表达你想让他接受的东西,这时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

孩子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我们都应带着谦卑的心态,借由陪伴孩子成长,看见那个曾经不被看见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