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诫子书》感悟静的力量
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后世称为《诫子书》,虽然只有86字,但内涵及其丰富,突出强调的是“静”与“俭”两个字,其中最最看重的是“静”这个字。在短短86字当中,“静”这个字就出现了3次:静以修身,宁静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静”,把“静”作为修身、学习、致远的根基?静究竟有多重要,究竟有多大的力量?本文稍作探讨。
图片来源与网络静才能细致深远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身心真正静下来时,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都会极大提升,观察同一个事物,能够掌握平时看不到的信息;思考问题,能够想到平时想不到的办法。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生命之书》中反复教诲:彻彻底底安静下来,美和深刻的洞识就会自然呈现。《军师联盟》中荀彧对司马懿的评价,就四个字:静水流深!司马懿给他的乌龟取名心猿意马,目的就是时时提醒自己,要静下来。连乌龟这么安静的动物在他眼中都是心猿意马、浮躁不安,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比乌龟还要静。他也正是靠这份不动如山的乌龟功最终战胜他的老对手诸葛亮。
图片来源于网络静才会灵光一现
有研究表明,人们做出最佳的决定的时机,并不是在努力思考的时候,而往往在冲凉,针织或者锻炼的时候。这是因为“灵光一现”的时刻偏向于在我们的脑袋一片空,思维只剩宁静时突然出现。这就是“顿悟”“禅悟”。“悟”有很有种,绝不是只有修行才叫悟,学技能都讲究个悟性,现在就连学习党的理论也要讲“学思践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悟的前一刻一定是宁静的,专注于某项事物,进入一种无人无我的状态,才能灵光一闪,真正有所得。中国传统修身哲学中,有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静能生慧,慧能生智”等等说法,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静才能持久恒常
老子讲,“归根曰静,静曰[yuē]复命,复命曰[yuē]常”。意思是说,千变万化的事物回到本源就是静,只有静才是事物的本性,回到本性才能恒久。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总纲,中国传统养生讲究“一动不如一静”,“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儒家静坐养气,佛道打坐修行,都是由动入静,再由静进入“虚、空、无”等状态,进而从中寻求生命的本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颗刚插树苗容易夭折,把它枝叶剪一剪,让它“归根”,让它不再随风飘摇,“静”下来,就能节省能量消耗,很可能活过来,并且比以前长的更高更壮。
诸葛亮是个儒家,也是道家,治国安邦、奇门遁甲什么都会,他之所以强调静的修养,是因为他深彻的明白:一切学问增长、功业达成,离开静都是空中楼阁;能够守住静,就绝对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