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根本在经络,深则牵涉内脏

2024-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经典拾要

痹证虽然由于外邪,而病的根本在经络,再深入就会牵涉内脏,因此它在上焦会有喘息呕吐;在中焦会有胀满,有疼痛;在下焦会有飧泄(完谷不化),有大便秘结等病症。上述都是风痹的兼证。但凡有出现,应当遵循各门类治法,并权衡病症的缓急先后,根据证侯来治疗。

痹证风邪较盛,应当遵循散法,适宜用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乌药顺气散(乌药、陈皮、麻黄、白僵蚕、川芎、枳壳、甘草、桔梗、白芷、炮干姜)之类为主。

如果因为风邪较盛,又兼有微火,适宜用大秦艽汤(防风、知母、生地、柴胡、前胡、秦艽、甘草、人参),或者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之类为主。

痹证寒邪较盛,只要表里都没有热证,就应当遵循温法施治,适宜用五积散(白芷、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甘草、茯苓、当归、肉桂、川芎、芍药、半夏、陈皮),或者小续命汤(麻黄、木香、缩砂仁、人参、川芎、甘草、杏仁、汉防己、桂心、北防风、附子、川乌、白芍药、黄芩、独活)、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之类为主。

如果寒邪过于严重甚至有气虚,适宜用《三因》的附子汤(附子、桂心、白术、甘草、防己、茯苓)之类为主。

痹证湿邪较盛,身体一定会沉重,有的人多寒,有的人多痰,有的人多汗,都是脾弱阴寒证。

像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川芎),是兼风散湿的方剂;五积散(白芷、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甘草、茯苓、当归、肉桂、川芎、芍药、半夏、陈皮),是温经散湿的方剂;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是温中除湿的方剂;《三因》的附子汤,是补脾燥湿的方剂。

调气平胃散,是行气行湿的方剂。五苓散,是利水导湿的方剂。二陈汤、六君子汤、是化痰去湿的方剂。

大概是治湿的时候就要让它燥,要让它燥就应该遵从暖法。

因为脾土喜燥而恶湿,喜暖而恶寒,因此温脾就能治湿了。然而又有湿热引起的疾病,一定要出现内热的症状,滑数的脉象,才可以用清凉治疗,适宜用二妙散以及加味二妙丸、当归拈痛汤之类为主。内热很严重的,如抽薪饮之类也可以暂时使用,先清火后再调气血。

风痹的病证,大多数病人因虚者多,因寒者多。因为血气不充盈,风寒才得以侵入;因为阴邪留滞,经脉才会不能通利,这是痛痹的主要逻辑。只有三气饮(当归、枸杞、杜仲、熟地、牛膝、茯苓、芍药、肉桂、北细辛/独活、白芷、炙甘草,附子),以及大防风汤(人参、白术、防风、蜜炙黄芪、熟地、杜仲、白芍、牛膝、羌活、附子、肉桂、炙甘草、川芎、当归、生姜)之类,才能有效果,但凡治痹证的方法,这个最好。病人有适宜用酒的,就用三气饮浸酒服,或者用易老天麻丸也可以。

历节风痛,因为痛无定处,因此属于行痹之类。《病源》说:历节风痛是气血本来虚弱,有的人因为饮酒后腠理打开,汗出当风所导致,有的人因为劳倦后调护不谨慎,以致风寒湿三气的病邪遍行关节,与气血相搏,引起非常严重的疼痛,好比被老虎咬,因此又有白虎历节的名称。

痛痹的病证,多数白天轻而夜晚重,是正阴邪在阴分。有每逢风雨阴晦的天气就变得严重,是正阴邪侮阳的病证。有的人得暖遇热就变严重,是湿热伤阴的火证。有火宜适宜遵循清凉,有寒的适宜遵循温热。如果筋脉拘急迟滞,伸缩不利,是血虚血燥证,非养血养气不可。治法总体与前面相同。

资料来源:《景岳全书》  注:此文系笔者按古籍翻译整理,文中治疗之法以及药方等皆源于古籍,仅供阅读。若有需要,务必找专业中医师诊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