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2

2022-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sanmaopipi

在经验的那一刻,并不存在一个觉察的人,也不存在觉察的对象。既没有观察者,也没有被观察之物,只有经验的状态本身。

我们大多数人发现要活在经验的状态中相当困难,因为那需要非凡的弹性、敏捷和高度的敏感。

一个一无所求的人,一个不追寻目标,不求取任何意义上的结果的人,就处于不断经验的状态中。那时,一切都在变动,一切都具有意义;没有什么是陈旧的,没有什么是烧焦的,没有什么是重复的,因为实情永不陈旧,挑战恒久常新。

只存在经验这一行为本身。

觉察是一种没有谴责、没有辩护或认同的状态,因此就存在了解;在那个被动的、敏锐的觉察状态中,既没有经验者,也没有被经验之物。

这时候,再重複三个原则──

一切都不真实,都是脑的投射。

我是永恒,我是神圣的。

只有一体。「我」、「你」都不存在。一切,都没有「我」。

这样子,念头会大幅度地降下来。甚至,一个人自然停留在长时间的空档,没有任何杂念。偶尔还是会有念头起伏。这时候,再参──

生出这个念头的,是谁?

醒来第一个念头,就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个回想。

告诉自己:一切,一切我所看到、闻到、听到、触摸到、尝到、体会到的------都是我的头脑所投射出来的,没有一项是真实的。

接下来,有任何念头,告诉自己:这些念头都不是真实的。

心痛或烦恼的事、大大小小的失落,知道了,也告诉自己:

一切都是脑投射出来的,都不是真实。

假如念头开始一个个起伏------

看着它们,提醒自己:任何念头,都不是真实的。也不用去管它们。随它们,让它们来,让它们走。

就放过这世界吧,让世界自己存在。

这样子不断地提醒,会发现念头自然减少,心里自然安静。但是,随时还知道有一个人在观察,也有一个身体可以被观察到。这时候,轻轻松松地问:

还可以想、可以观察、可以感受的人,是谁?

答案自然是:是我,当然是我。

那么,我又是谁?

我是谁?

不要落入任何答案,最多只是轻轻松松守住这个问题。也许一秒、两秒,不要去追究答案。接下来,念头可能又进来了,这时候再问:

念头是对谁来的?

谁有这些念头?

是我。

那,我是谁?

起床后,穿衣、照镜、洗漱、用餐,不断提醒自己:

在我眼前可以体会到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都只是念相。

是“我”投射出来的。

“我”,也是头脑投射出来的。

“我”,也只是念相

出门散步、工作,一天当中,随时想到,就提醒自己:

我眼前所看到的、所体会到的一切、一切,都不是真实。

都是我的脑所投射出来的。

晚上要睡觉了,最后一个念头,也不断地重复提醒自己这几句话。

从此,「我」消失了,对真实的觉知自然浮出来,就像脑海里的架构完全爆裂塌陷。

这需要长久的坚持。通过有规律地、持续地进行这种练习,慢慢改变头脑习惯性的运作方式,把注意力从浅表的念头中移开,并把它重新定位在念头本身浮现起来的地方。在那里,我们便能体验到真我的平和与宁静。

头脑里的念头声音画面都是那个我所想象出来的意象,是虚无的,不真实的存在,是我编造出来的,与事实真相所抵触的存在。

谁想让她或者他死亡?死亡是什么?比较和嫉妒和生气是什么?谁在生气?是我,我是谁?谁在想?那个在想的我是谁?

那个出现画面的,说话的是谁?听到声音看到画面的是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