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官政治

2022-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金马门闲客

北宋文官政治是指北宋时期以文官为主的政治格局,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模式。北宋是建立在五代的废墟之上的,针对五代的弊病,进行了以“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为指导思想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设立三衙管理禁军。在地方上,文臣任知州,朝臣任知县,州郡设通判,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此后,又在地方上罢支郡、设路府,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如此一来,皇权压制住了相权和将权,得到了有效巩固。但另一方面,相权也对皇权形成了制约。皇帝虽然有最高立法权和最终裁决权,但不能干涉宰相的最高行政权。虽然太祖誓碑是否存在一直是个谜,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却是北宋的政治传统。这是对文官集团的保障。道理最大被认为是维持君臣关系的准则,这是对于皇帝和士大夫的共同制约。祖宗之法是士大夫和皇帝斗争的有力武器,加强法制也是对以理论事的保障。北宋时期,科举出身的文人是朝政的中坚力量,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最终确立。

北宋文官政治的形成,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北宋的制度环境决定的。北宋是由五代发展而来,要改变原来武人主政的局面,必须依靠文人。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面对五代的残破,文官成为了治国的中坚力量。北宋时期,抑制武将势力成了集权改革的重要内容。崇文抑武方针虽已确立,但战争仍然在继续。北汉灭亡后,宋太宗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进行了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但均以失败告终。此后,北宋的统治重心转到了内部,重文轻武的格局开始形成。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加速了这种进程。在政治上,科举制成为了主要的选官制度,为文官政治提供了政治基础。北宋改革了科举制,使其变得严格化、固定化、制度化,为文官制度提供了政治基础。科举制使得门阀士族难以形成巨大的政治力量,为庶族文人士大夫提供了机会。在经济上,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为文官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均田制瓦解后,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宋朝的土地制度使得土地集中到地主手中,官僚士大夫也参与其中,使得其在经济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在文化上,印刷术的普及为士大夫提供了参与科举的条件。印刷术普及之后,教育走进了千家万户,打破了原来门阀士族对文化的垄断。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后,印刷术的普及为文人进入仕途提供了条件。寒门与豪门均可通过科举入仕,且相对公平。

北宋文官政治的确立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也对北宋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影响。一方面,文官政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结构,保证了北宋政权的长期稳定;这一套文官政治的模式也为后来历代所继承。另一方面,武将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宋朝后来的军事失利也与此相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