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事简友广场

鼓把大家融合在一起,“鼓舞”我们向前进

2021-06-27  本文已影响0人  博物馆学文化

人与人之间沟通是需要媒介的,就拿我们中国汉字来说吧。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有56个民族,说起话来南腔北调,很可能谁也听不懂谁的话,但中国人有共同的文字,把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大家都能明白。

与之相似,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民族在辛勤劳作过程中,因文化和环境影响,孕育出了五彩缤纷的民风民情,反映在音乐,特别是鼓上,产生了象脚鼓、长筒形鼓、瑶族长鼓,腰鼓、手鼓、雕龙大鼓、盘鼓、战鼓、朝鲜鼓、渔鼓、八角鼓、太平鼓、达卜、萨满鼓、锅形鼓纳格拉、缸鼓,又称花盆鼓,水鼓、龙鼓、民族鼓、雕龙大鼓、盘鼓、战鼓几十种,虽然鼓的大小形状不同,但只要鼓声响起,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在中国美术馆的入口处,摆放着曹春生、周秀清、李惠东共同创作的大型雕塑作品《鼓舞》。因为位置的原因,每一位到中国美术馆来参观的人都会被吸引过去,我看了一眼,就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正中间一面大圆鼓,是雕塑的核心,也是人心向往的中心。身穿各民族服饰,携带各民族锣鼓,并做出击鼓和舞蹈动作的各民族人民,环绕在大鼓的周围,自信而喜悦地鼓之、舞之、唱之、笑之,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营造出鼓舞人心的热烈场面,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共建家园的气势,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雕塑整体呈圆锥形结构,大圆鼓是圆锥的顶点,人物呈圆锥形排布,布局对称、稳重,追求整体的运动变化和气息流畅,加之舞蹈的人群、飞旋的飘带,有向上升腾的视觉观感。

作品鲜活的当代艺术语言,是对新时期人们生活的写实与回应。作品用雕塑的团块状形式语言和朴实的写实手法,尽可能地展示各民族的文化属性,以及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喜悦、自信与自豪。

为了方便大家观看和欣赏,了解各民族和鼓的特点,四周还以白描技法绘出了雕塑的局部。

我把我拍到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