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生活·生命(二十三)
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如果说自己爱学习,其实是不想让父亲失望,初中二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办公室交作业,在踏进门的一刹那,听到办公室的老师说,鲁老师的这个大姑娘学习好,又用功,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大女儿身上了。没想到父亲会把这么大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我退在了台阶下,确定再没有声音了,才走进办公室。从那以后,看似若无其事的我,开始有了思想包袱,每天夜以继日地学习,晚上不到12点不睡觉,早上6点准时起床,一开始是对父亲无形的承诺,再后来却是取得好成绩后心情的愉悦,还有别人羡慕带给自己的尊严,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日益增长的知识,让父亲的希望成为我身心所需的营养,乐此不疲。
高中班主任在举历届毕业生的例子:曾经一个高三学生补习八年,用了几大箱子蜡烛,最后头发都白了,才考中。于是我们都去效仿这位与八年“抗战” 同龄的学兄,每当思想懈怠,或者夜里打瞌睡的时候,会想起他,也会想起“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和苏秦,还有瞌睡就吃辣椒的鲁迅……也就努力振作起来,继续学习,直到深夜十二点,才去睡觉。其实有时候也是安慰自己,真正学习效率并不高,秉烛夜读只是心安自己,搪塞别人。
由于长时间睡眠不足,高一就成了神经衰弱,常常头晕眼花,不能跑步,需要靠着窗台上的花盆听课,这样稍微好点,老师和同学照顾我,一直都在南行,没有倒过座位。老师曾经让我休学,养好病再读书,我坚持没有这样做,想到一年后老师不是现在的老师,同学也不是现在的同学,还得面对新老师,新同学,一下子感觉心情烦躁。
就这样,我成为了“名人” ,一个校园里靠着花盆听课的女生,听说作文还顶呱呱。我在自卑与自信中辗转徘徊。每个星期我一定有两天是在宿舍里休息,这个时候老师会给我送来开水,亲自把药递在我的手里,安顿我按时吃药。而再病我都不误每个星期给校办文学社投稿,常常是整版我的作文。在那个每天“云山雾罩”的日子里,有作文陪伴,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听到人们的议论:这就是那个靠着花盆听课特别会写作文的学生!每次我被校内的同学这样指指点点的时候,心中夹杂着复杂的情愫,我因不能正常学习而懊恼,却因课余时间写作“闻名”而沾沾自喜,不知是福还是祸,当然最后是意料中的结果——名落孙山。父亲害怕我的身体会出现问题,阻止了我想继续补习的念头,从此知道,我的读书生涯到此结束了。
现在想来,学习不是光靠勤奋的,还得有方法,有智慧,动脑筋是老师希望的口头禅,有时候想,如果没有思维怎么去动?如果不会分析记忆一些东西,光勤奋又有何用?当勤奋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时候,勤奋就成了自欺欺人,或者就是不去思考而勤奋的假象,迷惑自己成为标榜的资本,无端抱怨命运的不公。
直到今天,才知道成功靠的是有方法的勤奋,还得是有思维的勤奋,才会事半功倍,靠耗时间的勤奋,只会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