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杨绛先生的这4句话(深度文字)
人的一生是一场漫长而坎坷的旅程,多去汲取别人人生的经验,我们在路途上就能少走些弯路,受益终生。
杨绛先生的这4句话,字字都是珠玑,读懂了它们,就读懂了人生。
01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人为什么要读书?
许多人也许都曾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我读过的书,很快就都忘记了,那么读书究竟还有什么用呢?”
三毛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你读过的书,最终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杨绛先生从小就爱读书,在一篇《我爱清华图书馆》的文章里,她温情地把读书比作“串门儿”:
“借书看,只是要求到某某家去‘串门儿’,而站在图书馆书库的书架前任意翻阅,就好比家家户户都可任意出入,这是唯有身经者才知道的乐趣。”
不读书的人,只过一世;读书的人,却可以体验千百种人生。
在人生的目标还没有清晰显现之前,与其焦灼、忧虑,不如去读一本好书,静下心来充实自己。
你要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当你真正准备好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步。
02
我立志一生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
人活一世,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心安理得,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16岁时,杨绛在当时著名的振华女校读中学。
有一次,学生会搞运动,要各学校学生上街搞宣传,在街上演讲,呼吁人们参加革命。
杨绛不愿参加,于是恳求父亲向学校说“家里不赞成”,这样就能避免去做宣传了。
父亲却一口回绝,他告诉女儿,不肯,就别去,不要拿别人当挡箭牌。
杨绛还是犹豫:“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啊!”
父亲却严肃地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由你。......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
第二天,杨绛到学校后,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不赞成,我不去。”
从那以后,杨绛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人生最珍贵的一课,那就是敢于说“不”的勇气,勇敢做自己的勇气。
“文革”时,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报澄清辩诬。被揪出来批斗时,她仍是据理力争:
“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
在一个人人都狂乱不安、黑白颠倒的时代,杨绛却始终坚守心中的准则。
她始终牢记着父亲的话——多数并不一定对,你有理,你就去说,永远都要有说”不“的勇气。
03
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
杨绛与钱钟书是许多人眼中的模范夫妻,他们的婚姻更是让人艳羡。
杨绛与钱钟书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甚至在钱钟书写出《围城》前,杨绛的名字更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她的《弄假成真》、《游戏人间》、《风絮》等戏剧,带给了她无限的荣耀,可就在戏剧创作的巅峰时刻,当她知晓丈夫决定写作《围城》时,便选择退居幕后,辅助钱钟书进行写作,心甘情愿地为他做“灶下婢”。
钱钟书写作《围城》时,每写完一小节必要把稿子拿给杨绛看一看,悉心听取她的意见。
在《人·兽·鬼》的手稿中,钱钟书写下这样一段话:
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曾有人向杨绛讨要婚姻和爱情的秘诀,杨绛说:
“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从年少相识起,钱钟书与杨绛风雨同舟65载,无论经过多少磨难,他们始终互相扶持,彼此依偎,靠得不单单只是爱情,更是彼此对对方毫无保留的信任、欣赏与奉献。
04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
写下《我们仨》时,钱钟书和女儿钱瑗都已去世,曾经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最终就只剩下杨绛一人。
说不伤心,怎么可能呢?
在《我们仨》里,杨绛说;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我得留在人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可是哪怕再悲伤,她仍旧宽慰着旁人,“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在痛失所爱后,仍旧坚强地活下去。
在《将饮茶》里她说:
“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在她的那些如清茶一般韵味隽永的文字里,饱含着的正是对苦难的宽容,对生命的珍视。
人生路上,总是一程风雨一程晴,谁的人生又能永远一帆风顺呢?
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始终豁达地面对人生、面对苦难。
如同苏轼一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微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
生命,是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旅程。我们会走过平原,也会跨过荆棘,会体味甜蜜,也不得不承受悲伤,可我们依旧要勇敢地、不懈地走下去。
因为生命的美好,就在那悲喜交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