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告诉我们的那些事儿

2018-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遇见_芳宁

《美中育人》挑战赛第19篇


想起了我一个不太相熟的男同学。

他大学上的军校,毕业一直在部队工作。后来转业到地方,从事的工作需要大量写作。

有次看他朋友圈发的文章,讲的是他们单位组织的滑雪活动。洋洋洒洒、图文并茂的大概有1500字+,看的轻松又舒服,随即就“滑雪”这个话题同他私聊了一会。

关于滑雪的内容,基本上都忘记了。有一个细节却到现在还在脑海中盘旋:

这篇是你的原创?

-对啊,必须。

写它花了多长时间?

-15-20分钟吧。

你这速度也太快了吧?

-还行吧,以前在单位经常写长篇大论,一周写N篇,这些都是小儿科。

深深的崇敬

这个事情大概发生在两年前。

时至今日,720天+过去了,我那同学估计写作速度(花费的时间)是与日锐减。而我呢?

远的不说,就五月份开始到现在,大半个月的时间,写文章从酝酿、构思、查资料、动笔到上传发布,一般都是需要两个小时。十次有9.5次都是卡着点交作业,简直是拖延症教科书式的范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从小学说到现在,竟然还是只停留在口头上。

这带来的“伤害”,真是谁不用,谁知道。

真相总是太残酷

不念过去,活在当下,说说今天的事。

下课后,整理好书包下楼。刚好一起下楼的,还有两个同学。

一个是有颜有身材的宝妈,每次上课都是坐在第一排,堂堂课都能见到她(因为我有翘课的经历,每次我来她都铁打的一样在)。这些其实也不算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次,她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每一次,都有一个小姑娘,坐在她旁边,或者拿着书本,悄悄的坐在教室后面,自己看书。

猜也能猜到,那是她的女儿,目测是小学高年级。

而每一次,她女儿都是跟着她。无一例外。

当然,下课了,母女两是手牵着手一起下楼,有说有笑的。

还有一个男同学,一直坐在我的前面,有时候会聊几句。

这碰到了,就一起走下楼。

重点来了。

走到了路边,要过马路。我和男同学就自觉的站在路基上等,1来看到其他行人站着不动(盲目从众),2来一看指示灯是红色的(确定要停下来)。

而走在我们前面的母女两,已经快人一步冲到路中央了。

男同学下意识的大喊了一句,“你们等等”,想劝她看着点路,别赶那一时三刻。

可车水马龙的声音嘈杂,母女两根本听不见。即便听到了,恐怕也会呵呵一下,继续看车少的时候就冲过去。

看着她们快我们500秒已经到达了路对面,我对男同学说:“以前,我跟她一样,也是很有勇气很个性的横穿马路,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后来我学车拿上驾照,开车上路以后,我就老实了。因为我水平有限,路上突然有个状况出现,会急忙的不知所措。由此我就想,这在马路上跑的各色汽车,驾驶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保不准有不少像我一样的马路杀手在其中,而你,不知道,也不可能几秒钟内判断出来”

这位男同学,扶了下,说:“我的腿受过伤”。

一边说,一边弯下腰,把手放在右腿膝盖上,说“八级伤残,就这个位置……所以单位给办理了内退”

听到这,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我勒个去,这。。。?

“我过马路啊,别说红灯,就是绿灯亮了,我也要左右仔细看看,确保没车了,才会走”

小小一个过马路,里面暗藏了多少故事与事故?

人啊,就是在受过伤,经历了痛,摔倒了,才会长记性。

有多少时候,你给她/他善意提醒,回报你的是嘿嘿一笑,或者“哦,我知道了”的礼貌性的答复。

又有多少时候,在接收他/她人诚恳的建议的时候,一笑而过,觉得非常有道理,然后继续自己的行为模式。在多年之后,走了许多弯路后,猛然间响起,曾经,有一个人老早就告诉我了。。。

哪有那么多早知如此,哪有那么多何必当初。

人生之路,长短在自己手中

后记:本文完成,花费了整一个小时时间(22:50-23:50)

祝福各位,顺心安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